扬州某地块交通影响分析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机动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并成为全国各级政府和普通民众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解决当前如此复杂的城市交通问题离不开交通规划理论的指导。交通规划的核心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交通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20 多年来,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交通规划领域的科研和实践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获得了长足的长进,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服务行业,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各行业的运转、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家间的区域交流、贸易往来与日俱增,交通运输业更加凸显其重要的地位。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交通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交通运输过程中,按照技术经济特点组成的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联结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城市交通模型研究起步比较晚,所采用的交通规划理论及交通模型大多借鉴国外的经典“四阶段法”。20 世纪70年代末,美籍华人张秋将交通工程学理念首次引人我国,之后交通规划模型作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迅速应用到交通规划、建设和评估的决策分析当中。随着“四阶段法”被引人国内,很多交通学者开始关注城市交通的定量化研究。
随着“互联网 交通大数据”时代到来,技术环境不断改进,可获取的数据源越来越多,如IC .卡刷卡数据、车辆GPS数据、手机信令数据、社交网络数据以及腾讯、高德、百度的位置数据等等。这些海量、异构、实时的时空数据具有多维度分析、连续追踪的优势',可整体把握交通发展态势,发现系统长周期规律,弥补传统调查方式无法长时间不间断调查、无法进行IC卡和移动终端追踪等不足。目前,交通领域的专家开始利用大数据的优势进行细粒度建模分析,探讨基于全样本多源时空数据的四阶段法,在城市交通模型构建及应用创新方面寻求更大的突破。
陆锡明教授等人提出基于轨道的综合交通规划理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随着21世纪以来出现的轨道交通大规模网络化建设新局面,传统交通规划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国内近20年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分析总结国内外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提炼形成基于轨道交通的规划理论和技术方法,对指导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及综合交通规划建设、推动大城市交通规划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林勇、蔡远利、黄永宣教授等人提出了城市交通微观仿真研究,由于城市交通系统是-“个非常复杂的大系统,涉及许多人的因素,如人的心理因素、习惯因素等,使得为整个系统建立解析的模型非常困难。而仿真法是研究复杂系统行为的一条有效途径。针对仿真的目的,可采用微观模型为城市交通系统建模。这些模型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作适当改进和补充得到的。模型主要包括交通系统的网络描述,交通系统中的检测与控制设备模型,交通网络的有向图模型,交通分配模型,车辆的运动学模型等。毛保华,陈海波也提出道路交通仿真技术与系统研究,交通仿真的目标是评价交通管理计划的行为效果。交通研究的效果包括5个方面:一是与出行效率相关的方面,如出行的速度、时间等;二是与交通安全相关的方面,包括车头时距事故等;三是与交通环境相关的方面,如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及振动的产生等;四是与旅客舒适相关的方面,如停站次数,密度,拥挤程度,紧张、舒适性等;五是交通出行的技术性能指标,如费用与燃料消耗等。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