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理指标的速度反馈仪对驾驶人的有效性分析文献综述

 2022-07-17 14:25:41

驾驶员对速度反馈仪的符合度分析文献综述

随着道路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研究方法已很难满足人们在提升道路交通安全与行车舒适性方面的要求。而利用医学知识对驾驶员生理指标进行研究,从生理学角度研究交通问题,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利用多通道生物生理仪测量驾驶员生理指标,在有无速度反馈仪的条件下以及不同行驶速度下,记录驾驶员的生理指标,研究驾驶员生理指标的变换趋势,得出不同影响条件对驾驶员生理指标的影响规律。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1.1.1驾驶员生理研究了大量研究。1979年,苏黎士的研究了手动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对驾驶员和乘员的多项生理指标的影响皮肤电阻、前额肌肉、EMG、ECG、尿液。[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日本开始陆续有学者用主要包括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在内的多道生理记录仪,研究驾驶员在驾车时的劳动负荷和心理负荷与交通安全间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Chang则用EEG来研究匝道口出不同部位驾驶行车的紧张状况。[2]

Jennifer Healey 和 Rosalind Picard(2000 年)基于FS-SFFS算法分析了驾驶人的紧张感受度与心电、肌电、呼吸和皮肤电流之间关系。结果表明,可以应用模式识别通过多项生理指标检测驾驶人的紧张程度,并且通过紧张度检测可以使驾驶人对驾驶过程中紧张度辨识的正确率从 62.2%增到88.6%。[3]

2002年,Byung Chan Min和Soon Cheol Chung等人测量研究了年轻驾驶员对于5种不同的车速和3种不同行车条件的主观评价和客观生理反应测试指标之间的关系。[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