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快速路出入口危险驾驶行为形成机理文献综述

 2022-10-22 16:56:16

文献综述:

(1)危险驾驶行为界定

危险驾驶行为主要指由于驾驶员不当操作机动车而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道路交通秩序紊乱、引发道路事故等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行为,例如醉驾、违规超车、超速行驶等不良驾驶行为。

美国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tety Administration,NHTSA

)(1997)认为攻击性驾驶主要表现为追尾、从右侧超车、闯红灯、大声鸣笛等危害或可能危害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危险驾车形式。研究指出:不良驾驶行为包括失误违规、错误驾驶乃至违法的驾驶行为等。失误违规驾驶行为和错误驾驶行为难以避免,不受驾驶员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掌控,而驾驶员却可以控制自身的故意违法驾驶行为。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Robertson(1975)等收集了1447个在两年时间内发生过严重违规的驾驶员驾车记录,研究发现这些驾驶员的违规水平显著比没有发生过这些严重违规驾驶行为的驾驶员的驾驶水平高。Naatanen和Summala(1976)指出那些更易发生交通事故的驾驶员都倾向于出现攻击性等危险驾驶行为,由此也验证了Robertson的研究。Reason(1990)等开发了曼彻斯特驾驶员驾驶行为问卷(Manchester driver behavior questionnaire,Manchester DBQ)通过研究得到了危险驾驶行为的3个因子,包括故意违规、无害失误和危险错误,并指出危险性错误与故意违规有显著区别和界限。其中危险性错误与驾驶员自身对危险的处理过程紧密相关,而故意违规则同社会环境具有显著关系。Rajalin(1994)通过研究发现,将近有20%的交通事故非责任方的驾驶员出现危险驾驶行为的频率比平均水平耍高,从而进一步完善了Robertson的研究。Blockey和Hartley(1995)利用Reason开发的驾驶行为问卷对澳大利亚的部分城市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做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到危险驾驶行为的3个主因子;危险性违规驾驶行为、严重错误驾驶行为和一般性错误驾驶行为其中危险错误与一般错误的主耍差别在于该错误是否会对人的驾驶行为产生人身伤害。Parker等(1995)则利用更加简单的危险驾驶行为问卷(DBQ)进一步验证Reason的危险驾驶行为兰因子结构。Lawton(1997)等通过实证分析,对危险驾驶行为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包括错误违规与侵略性驾驶违规。Aberg和Rimmo(1998)对瑞典的驾驶员危险驾驶行为进行研究,得到了危险驾驶行为的主因子结构主要包括违规、失误和错误。并将错误更进一步细分为分心所致的错误和经验缺乏所致的错误。Mesken(2002)等根据芬兰的实证数据分析结果指出危险驾驶行为的因子结构主要包括超速、个体因素导致的违规、错误和失误。此外,基于DBQ问卷,Sullman(2002)和Ozkan(2005)也分别分析了新西兰和土耳其的驾驶员危险驾驶行为。通过分析不同学者的观点,可看出不同学者对于危险驾驶行为的主因子结构可以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失误以及违规。学者们对危险驾驶行为具体的细分结构是为了根据实际情况更好地探寻影响危险驾驶行为的因素,以减少和消除危险驾驶行为的发生。

关于国内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分析,Xie(2002)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DBQ驾驶行为问卷进行修改,以反映我国机动车驾驶员的驾驶特点,收集了承德和北京共两百多名机动车驾驶员的样本数据,由此得出交通事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驾驶员的违规驾驶行为。危险驾驶行为结构主要有:驾驶员个体层级、个体之间的互信、交通安全策略和侵害合理利益。彦章(2005)、王雄(2008)和马明(2010)等学者都基于传统的DBQ对驾驶员的危险驾驶行为进行了研究白云等(2010)通过收集北京市135位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数据,得出危险驾驶行为主要包括:过失违规驾驶、极端性驾驶行为、错误驾驶违规和失误违规驾驶。驾驶员驾驶态度和自评真实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危险驾驶行为。Shi(2010)等对北京市的机动车驾驶员的危险驾驶行为进行实证分析,通过采用网络问卷和实际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结果得到危险驾驶行为的5因子结构,包括:随意、冒险、分心、经验不足和情绪化违规驾驶行为。网络问卷的结果和实际纸质调查结果相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