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的道路改造设计文献综述

 2023-10-31 11:00:16

文献综述

本设计主要是根据现有的170多个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中,选取部分方案,并结合实际中江苏镇江海绵城市的建设。分析在海绵城市中的道路改建方案,了解其中的利弊,并把这些改建方案优化,用于模拟南通市啬园路的路面改造中。因此,本设计主要确定排水能力;利用CAD画出改造路面;结合南通市在建地铁设计蓄水方案,达到净化,循环的作用。

1.1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

海绵城市理论又来已久,最初来源是各个国家推行的雨水工程,旨在收集雨水,后来工程逐渐发展,理论也因此更加完善。起初时行业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功能,近年来,更多的把海绵比喻城市或是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于是海绵城市被定义为:新一代城市雨水管理概念,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在我国,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这几次的会议,大大推动了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发展。

现如今“海绵城市”理论是城市建设和道路改造的主要参照,在城市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绵城市以 “渗、滞、蓄、净、 用、排”六个字为指导方针,其建设既要达到生态目标,又要满足城市功能。因此,要以 六字方针为基础,实施低影响开发城市设施建设,构建低影响开 发城市道路雨水系统,实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19]

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又镇江和连云港,由于镇江是第一批被国家划入海绵城市建设的名单中,在14年到如今已经动工4年,改造了部分老旧小区,所以镇江城市道路的改造将作为本论文的主要参照和依据。而在技术层面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4 年颁布 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提供依据参照。

1.2海绵城市的改造规划

本设计对南通的路面改造选在啬园路,首先确定南通的气象环境:南通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海洋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5.1度,全年降水量104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秋两季比较短。南通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海陆相过渡带,常见的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梅雨、台风、暴雨、寒潮、高温、大风、雷击、冰雹等,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按近30年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000~22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且雨热同季,夏季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40~50%。常年雨日平均120天左右,6月~7月常有一段梅雨。在降雨超过x年一遇的强度下,存在有内涝灾害的可能。通过查询往年的新闻可知近几年都有内涝现象。所以对啬园路的改造属于可行规划。

啬园路西至长江中路,东至通沪大道高架,总长大约4.56公里,现如今因南通地铁一号线施工,部分路线暂时封闭。改造的新道路必须要与地铁相结合,,主要的改造目标是:1.规划新的道路结构;2.蓄水池的选定;3.排水能力的确认;4.雨水净化方案。由此得到一个完整的道路改造方案,并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