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桩式共享自行车使用特征分析——以南京市为例文献综述

 2022-02-25 22:13:22

1前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发拥挤的交通和环境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人们认识到绿色出行的重要性,许多城市开始修建公共自行车系统,2008年以来,我国也先后启动了三批公共自行车“示范项目”,在多个城市建立了公共自行车系统,期待解决日益凸显的交通拥堵、公交接驳、环境污染等问题[1]。截止2016年底,国内已有超过400个城市开展了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并有更多城市还在继续加入到其中。

在 “互联网 ”和共享经济理念下,无桩式共享单车一经推出便迅速普及,从整个共享单车市场来分析,根据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2017第一季度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全国共享单车投放总量已超过400万辆。仅2016年共享单车市场规模就达12.3亿元,用户规模覆盖2800万人次。预计在2017年市场规模、用户规模将分别增至102.8亿元、2.09亿人,对应增长率为惊人的735.8%、646.4%。无桩共享单车是新型共享经济的代表之一,作为一种分时租赁的自行车模式,属于公共自行车的升级演变。相比于固定借还的公告自行车,无桩式共享单车通过先进的物联网和软硬件平台,让用户的骑车、还车体验突破了固定空间的限制,用户体验大幅提升[2, 3]

目前各大城市的无桩式共享单车数量已趋于饱和甚至过剩,造成单车在城市中乱停乱放,占据了大量如人行道、公交站和十字路口等公共交通空间,但依旧有用户反映“无车可借”、“故障单车多”。产生这些问题的本质是共享单车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位,运营商总是需要将单车从数量过剩的区域转移到数量不足的区域来减小系统的供需不平衡,即无桩共享单车的调度问题[4],这些问题还有待研究。

2研究方法

无桩共享单车作为公共自行车的升级演变,与公共自行车由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借鉴和参考公共自行车方面的研究。

西方国家关于公共自行车的研究主要始于21世纪初,与第三代公共自行车的建设发展同步,受发展阶段的影响,目前还主要停留在有桩公共自行车,国外学者主要关注公共自行车共享系统的设计运营问题,包括车站容量设计﹑需求预测模型、调度路径优化等;与之相对应,国内无桩式共享单车的发展迅猛,研究重点主要在共享单车的时空变化特征、基本使用特征、车总量预测、平衡预测、需求预测等方面。

  1. 国外研究现状

①车站容量设计

Datner,Sharon等研究发现共享单车系统具有非同构非对称需求过程,这些需求过程造成了一种内在的不平衡,从而导致使用者在使用共享单车时出现自行车短缺,而在使用者试图归还自行车时出现停车位短缺。在此基础上,Datner,Sharon等在设定目标库存水平时考虑了这种影响,开发了一个鲁棒的有导向的局部搜索算法。结果表明,忽视停车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决策失误。[5]

②需求预测模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