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性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社会的出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机动车成为主流的交通工具。截止到202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其中汽车占比高达75%(2.81亿辆);机动车驾驶人增长到4.56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18亿人。
另外,2020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328万辆,新领证驾驶人2231万人。虽然我国正在全面加强交通建设,但城市的固有交通设施调整难度大,难以满足高态势增长的机动车量,这就导致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同时随着机动车的过渡依赖引发了诸多问题,包括空气的持续污染,能源的过渡消耗、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出行安全系数降低等问题[1]。在国家制定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以常规城市地铁、公交为主导,以BRT(Bus Rapid Transt快速公交交通)轻轨、高铁等为辅的公共交通方式发展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因其具有大容量,快速的特性,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并抑制城市交通结构以机动车为主要出行工具发展的趋势[2]。
但公共交通的因其地理局限性,还是不能覆盖所有的出行需求的地段,通常情况下只能实现点到点的出行需求,使用者仍需要采用步行或者换乘的方式到达目的地。因此,为了更好的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国内外采用一种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健康安全于一体的交通出行方式:公共自行车交通。
公共自行车就是在某个区域内,隔一定距离规划出一些停放自行车的点,提供若干免费或租赁服务的自行车。通过管理系统来管理这些租赁点的自行车,为该区域的自行车使用者服务。公共自行车凭借经济环保、绿色安全等特点常被用于同城短期非机动载人工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3]。
公共自行车起源于欧洲。1965年,荷兰首先提出 “白色自行车计划”,即第一代公共自行车系统,其主题思想就是节能环保。虽然因其缺乏有效的管理以及新型技术的不成熟最终以失败结尾,但是所提出的公共概念却前所未有;1995年,丹麦吸取荷兰的经验,通过改善管理模式,对投入使用的自行车进行改装,采取押金收费和锁具的形式,降低了公共自行车的丢失率以及损坏率,这被认为是“第二代公共自行车系统”;目前使用的是第三代公共自行车系统,由英国朴茨茅斯大学(1996)提出新型的公共自行车计划。
第三代公共自行车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遥控传感器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网络数据处理技术等高新技术被逐步运用到公共自行车系统中。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实现了数字化管理,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使其正式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选择。此后公共自行车得到广泛的关注,公共自行车系统越来越完善,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4]。
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不仅能够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有效的接驳,成功解决最后一公里以及交通拥堵的问题;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降低机动车使用率,凝聚公共交通的竞争力和提高居民的环保出行意识。基于上述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价值,巴黎、里昂、杭州、武汉、上海等170多个国内外城市先后大力支持和研发公共自行车项目。如今,以公共自行车作为出行方式是居民短期出行的首选之一。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