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FLP模型的南京市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文献综述

 2022-04-28 22:35:08

文献综述

一、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鲜冷藏冷冻食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对生鲜冷藏冷冻食品的生产与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都需要冷链物流系统有效的运作。在整个冷链系统中,供应商、零售商等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中间流通环节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基于CFLP模型这一工具,对南京市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进行研究,将会促进南京市冷链物流发展,同时也对其他城市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关于冷链物流的研究

国外:二十世纪初,由于电冰箱、制冷机和制冷剂的发明,制冷技术开始广泛地应用于生鲜食品的保存,Albert Barrier(1908)最早提出了冷链(cold chain)的概念。C.M.Palmer(1996)研究了肉类工业的发展后,认为冷链物流上下游必须要进行联盟经营。Jill.E.Hobbs(2000)提出了一些概念性的新设想并探讨了冷链农产品一体化协作运营的必要性。Ian Sadler(2002)以澳大利亚肉类加工业为例分析了冷链物流管理的战略规划问题。J.GAJ.Vander(2012)为冷链物流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事件来模拟生鲜冷链食品损耗率动态变化的供应链方案。Elhedhli和Merrick(2012)提出了建立食品冷链库存和运输网络的最优模型,并丰富了食品冷链物流中运输网络规划的理论和方法。MF.Stringer(2014)使用层级分解法预测了食品供应链中各个阶段可能发生的问题。大和田哲男(2016)发明了冷链保鲜技术“CAS”系统,“CAS”系统可以使生鲜食品在冷链运输中实现在细胞存活的状态下冷冻。Hajnal(2017)探讨了如何通过HACCP和ISO2000保障冷链物流的流通安全以及构建食品信息追溯网络。A.M.Beulens(2019)探讨了通过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来实现食品安全和透明性的可能。

国内:郑海浪(2004)研究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总结出以下三个问题:缺乏规范的配送体系、运输效率低、冷库空置率高等问题。汪子琳(2005)认为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市场化程度低。高旭琳和秦军(2006)指出我国冷链行业应当尽快完成从传统物流到现代物流的升级。庞胜明和袁志业(2007)分析了在中国能否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可能,并给出了相关建议。张庆英和巫宇南(2008)提出采用系统方法研究冷链物流管理过程,提高冷链物流管理水平。王珊珊和程强(2010)提出将供应链金融引入第三方冷链物流增值服务中,并进一步探讨了供应链金融的几种业务模式。黄锋和伍良启(2012)提出基于智能手机终端开发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应用,包括完全自定义的第三方物流计费模式,和引入鲜度维持系统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佟金(2013)开发出来基于新技术,包括RFID,GPS和GPRS的系统,主要用于监控冷链物流状态并且实时反馈货物质量信息。孙冬石和李浩渊(2018)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进行冷链物流服务商选择,该研究对食品生产企业与冷链物流服务商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提高供应链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张亚明和李艳明(2019)做出了满意度约束多车型冷链物流VRP优化研究,通过研究表明多车型混合配送模式较单车型更能有效降低成本,满意度约束多车型VRP模型更适合冷链配送调度。

  1. 关于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研究

国外:从冷链物流这一概念的提出开始,欧美的许多专家学者不断地研发出冷链物流新技术,提出新理论,其中不少专家学者对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研究做出了贡献。Alfred Weber(1909)提出通过Weber算法,确定配送中心选址,亦是运费最小的点。Hidaka和Okano(1997)提出了一种基于仿真的算法,称为“气球搜索”,用于解决大规模无容量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Tzeng和Chen(1999)给出了基于模糊多目标方法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Michel和Van Hentenryck (2004)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禁忌搜索算法来解决无容量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为了使禁忌搜索更好地工作,在算法中使用了线性邻域。Partovi(2006)开发了一种新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分析模型,该模型能够同时考虑到维持竞争优势的外部和内部标准,以确定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最佳选址。Sharma和Berry(2007)考虑了单级容量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问题是要选择一些可以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地点,以使总运输成本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成本最小化。Martel和Vankatadri以及Ozsen等人(2008)研究了连续规模经济下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Jacek Żak(2014)提出了基于多标准决策制定与辅助方法(MCDM / A)进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使用Electre III / IV方法,将目标选址从最佳到最差进行排名。Rajesh KrSingh(2018)提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HP)和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进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为每个目标选址计算优先权重。根据优先权重,确定最佳的配送中心选址。Morteza Yazdani(2020)提出了基于粗糙集理论(RST)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进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

国内:从姜大立和杜文(1997)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先将基因编码应用在选址序号上,然后使用相关遗传操作,最终迭代出最佳选址。马正元和黄斌(2003)提出基于Hopfield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优化,应用Hopfield网络求解,要求把目标函数转化成能量函数,把问题的变量对应于网络的状态当网络的能量函数收敛于极小值时,问题的最优解也随之求出。张培林和魏巧云(2003)提出构建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并应用启发式算法来求解,模型的求解主要分为两部分,对于线性函数部分,用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法”予以求解;对于非线性部分,用“启发式”算法对其进行优化求解。韩庆兰和梅运先(2004)提出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决策,该算法在数据处理上利用了BP人工神经网络以及模糊评价矩阵,避免了传统算法的不足。祝延军、胡纯德、高随祥(2005)提出利用单亲进化遗传算法来进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该算法在传统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做出了改进和优化,通过保留最小边的方法,使得个体得到了进化,得到问题的解可以有效、快速地求得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全局最优解。梁雪春和龚艳冰(2010)提出基于直觉模糊集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决策,提出了一种新的直觉模糊集的定义和相似度,以及基于直觉模糊集相似度的多属性决策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模糊集方法,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更真实、准确的模拟实际的决策环境,从而建立更加符合现实的决策模型。殷月(2016)提出基于免疫优化算法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建立配送中心选址费用最小决策模型,运用免疫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赵世安和屈迟文(2017)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布谷鸟算法求解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该算法采用基于寄生巢适应度值排序的自适应方法改进基本布谷鸟算法的惯性权重,以平衡算法的全局开发能力和局部探索能力。王云婷和王巍(2018)提出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用k-means聚类算法对选址点进行分析,通过比较轮廓值得出划分方案,再使用层次分析法对该问题进行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划分。将各层影响因素两两比较确定了单层权值,进而综合评价得到了指标层的总权值以便于对备选方案进行评分选择。

三、总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