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下信用体系面临的挑战及解决路径研究
——以阿里巴巴闲鱼为例
摘要: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热点的共享经济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共享经济以移动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基于协同分享的价值理念,促使人们形成一种适度消费、理性消费与个性化消费的新观念,已成为当今创新经济主流,用身边闲置多余的物品交换到自己所需的其他物品,极大地加快了资源的有效流转,从另一角度而言便是节约了资源,避免新一轮的资源发掘,实现了保护环境的意义。但是许多资源的共享都是在互联网世界里,交易是要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础上的,在熟人之间是很容易实现的,但里陌生的互联网世界里却相当困难。由于在一些平台上出现的一些假冒伪劣等及其恶性事件,国内的消费者信任感明显偏低。信用危机已经成为共享经济面临的极大挑战。本文将对于国内外共享经济的发展以及面临信用危机的应对措施作以总结论述。
关键词:共享经济; 闲置资源; 信用危机;信用体系
一、文献综述
1.共享经济定义及发展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的,他们以“协同消费”描述了一种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要特点是:个体通过第三方市场平台实现点对点的直接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易[1]。1984年美国社会学者保罗·瑞恩提出了“LOHAS”理念, 倡导爱健康、爱地球的可持续性生活方式[2]。但当时的客观条件使其理念难以付诸实践。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整合线下闲散物品或个人服务并以较低价格提供给使用者, 进而构建一个环保、便捷、和谐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一种可行的新的商业模式。2010年美国学者雷切尔·博茨曼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协同消费的理念和发展模式, 并将其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代码共享。如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信息, 但信息是单向流动的。第二阶段是生活共享或是内容共享。如微博、脸书、QQ空间等。第三阶段是离线资源的共享。即线上的分享协作延伸至线下, 并由此改变了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消费世界[3]。
对于“共享经济”的发展特征研究, 黄骏提出三大特征:互联网是其发展的重要媒介;对闲置资源是“用而不占”;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4]。张力从行政法尤其是规制理论出发, 也提出其三大特征:平台主体性强;参与者协作性强;负外部性弱[5]。
对于共享经济,近几年,“互联网 ”的火热,为共享经济的产生提供了成熟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如今中国的共享经济,早已经不是之前单一的闲置物品互换,目前互换的资源配置已经扩大到教育、医疗、等服务、媒体内容分享、闲置资金众筹等领域。2018年2月,中国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发布《2018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达49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共享经济的生活服务交易额约为49205元人,较上年增长47.2%;2017年生活服务领域市场交易额增长最快,增速82.7%。共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716万人,比上年增加22.3%[6]。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