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条件下P2P网络融资模式的风险规避研究
摘要:自从P2P网络融资模式2007年进入中国,我国掀起了“P2P网络融资的浪潮”,短短7年时间,P2P网络融资发展迅速。2012年前,我国P2P网络融资平台不到100家,而截至2014年12月30日,全国P2P网络融资平台已有2358家,参与P2P投资的人数日均7.63万人,P2P网络融资全年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由于P2P网络融资平台在国内起步较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加上国内的网络技术和政策监管体系的不健全等因素,从而导致了在网络融资规模不断增加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风险日益显著。网络的虚拟性和可复制性,市场诚信的缺失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目前关于网络融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甚少,本文通过收集相关的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文献和相关学者对P2P网络融资行业的研究,来进行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P2P网络融资; 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一、文献综述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 )在他的《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经典论文中提出“柠檬”问题,“柠檬”在美国俚语里表示次品,也是对“缺陷车”、“二手车”的称呼。在他的文章中,通过对美国旧车市场进行分析,得出了“柠檬”原理。阿克洛夫指出,在旧车市场上,卖者和关心旧车质量的买者之间存在着信息非对称性,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却不知道,在他不能确定所购车辆的内在质量的前提下,他愿意接受的价格只能是所有旧车价值按概率加权计算的一个平均值,因而他只愿意根据平均值来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旧车就会退出市场,质量低的旧车便进入或留在市场。就如“劣币驱逐良币”一样,市场上的旧车质量逐步下降,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进一步下降,低质量旧汽车将高质量旧汽车挤出交易市场。买卖双方对交易的商品所包含的信息有一方比另一方知道的更多的情况下(即信息不对称)。买方对商品的支付价格高于商品的实际价格后,这一被购买的商品就被称作一个“柠檬”。由于买卖双方对商品存在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正常市场价格机制的失灵,就称之为“柠檬问题”。
“柠檬”问题使得信息不对称现象开始受到经济学界的关注,之后经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迈克尔·斯彭斯的深入研究和相关学者不断完善,信息不对称理论更加丰富和完整,并成为了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