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产品企业在美直接投资(FDI)壁垒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为了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鼓励国内有优势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对外投资的领域。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美直接投资(FDI)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势头,但是投资壁垒依旧存在。随着中美两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化,投资壁垒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必须直面的问题。本选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数据统计法和文献研究法对中国电子产品企业在美直接投资现状,基本特征,制约因素以及壁垒存在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在研究分析投资中碰到的壁垒以及各种风险的基础上,从而提出对投资壁垒的有效对策,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应对:中国电子产品企业应去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做好实施法律的同步控制:了解美国当地文化,实施本土化策略。本选题建议中国电子产品企业应该通过寻找对美投资机会以及对本国人才的培养,来增强中国在美直接投资的实力。从而推动我国电子产品企业在美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尽可能规避美国设置的壁垒,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壁垒;FDI理论;
- 文献综述
纵观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进,可将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时期,这些主流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70年代走向了理论繁荣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和中小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许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将研究的重点转向这类国际投资行为,从而突破了原有主流理论对优势的绝对性的认识,深化了人们对优势的看法,出现了诸如不同于传统理论的新学说;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理论研究重点针对各类具体的直接投资行为展开深入分析,并结合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的国际发展战略决策进行探讨,形成了对多样性国际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诠释。
1、关于FDI理论的研究
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1960)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也是FDI理论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1、能够从事跨国经营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拥有独到的特点,使它们具备不为同一外国市场上的其他公司(包括当地企业)所有的垄断或独占竞争优势;2、市场不完全竞争造成跨国企业垄断优势的存在,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3、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至少拥有四种垄断优势,分别为技术优势、规模经济的低成本优势、资金和货币优势、组织管理优势。
此后FDI理论发展迅速,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1978)在其出版的《跨国公司的未来》中首次提出内部化理论。随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1981)进一步发展了内部化理论。该理论强调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阻碍了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顺利过渡。通过建立跨越国界的内部化组织,资源可以在跨国公司网络中实现内部转移,从而克服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影响。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内部化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及决定性因素。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1977)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够利用的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种变量决定的,这三组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着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直接投资和许可证安排之间的选择,并决定各国跨国公司国际声场的类型、行业及地理分布。后来在1981年《国际生产与多国企业》著作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