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的鲜活农产品质量感知研究文献综述

 2021-09-30 23:02:55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选题依据、背景情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政治经济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政府重视的焦点、部门工作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尤其是食品的供给总量,已经由过去的长期短缺发展为相对充裕。我国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正在从数量消费型向质量消费型转变,人们对于鲜活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

鲜活农产品是指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鲜蔬菜、水果、水产品、肉、蛋、奶,以及能够到达餐桌上的农副食品、新鲜绿色食品。一般来说,鲜活农产品生产出来后一般来说鲜活农产品生产出来后大多数可供人们食用,生产和消费紧密相连,对流通、保存储藏技术要求较高。相对于工业品等其他商品来说,鲜活产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生产上的独特特点,导致鲜活农产品在经营销售上具有鲜活性、季节性、供应货源多变、消费者需求多变、产品质量多变和产品价格多变的特点。

我国在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批优质新产品走俏市场;;产品分级、切割、包装、净化上市,冷藏速冻以及绿色食品和工业食品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繁荣。然而,由于我国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行业起步较晚,技术和法律法规都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更是引发了人们对鲜活农产品质量的高度关注。2008年轰动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令消费者严重怀疑国产奶制品的质量安全性,沉重打击了消费者对知名品牌的信任,使得我国奶制品企业多年积攒的消费者信任几乎一夜被摧毁,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权威也受到了极大挑战。[1]2013年,湖南省毒大米镉超标事件引起公众一阵哗然,对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极大质疑。那么,从消费者角度对鲜活农产品进行质量感知研究,总结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增加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的满意度,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鲜活农产品市场的特殊性,使得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的感受和体验变得十分重要,并且很多时候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与再次消费的忠诚度,在此笔者引入了消费者质量感知这一概念。

所谓消费者质量感知,是指消费者通过视觉、听觉、感觉以及所了解的市场上各种经由正式或非正式途径获得的相关信息,对一种产品或服务所做的抽象的主观评价。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产品相关的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与同类产品比较,评估各个产品的质量特性,对产品有了初步的质量感知。[2]芬兰学者Cronroos认为,影响顾客感知质量有三方面因素: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消费者综合这所有的质量因素,总结出对产品整体质量感知,并依据质量感知做出主观购买行为。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国内鲜活农产品领域现有研究多是在流通环节如何加快鲜活农产品的供给效率。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的吴勇民教授在《国内外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比较及启示》一文中提出,把以农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分销模式和市场外流通的产销一体化模式相结合发展新型鲜活农产品物流模式[3];李连英、李崇光在《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大中城市蔬菜产业链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总结得出,需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流通主体整体水平,推动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建设[4]。也有一些学者尝试研究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祁胜媚、杜垒、封超年在《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对江苏省扬州市消费者的调查》中发现,消费者的年龄、收入水平、对培训程度的感知和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感知等因素影响着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水平。[5]

然而,目前国内针对鲜活农产品的质量感知的研究少之又少,鲜有涉及鲜活农产品质量感知的也大多从企业角度进行宏观判断,缺少从消费者角度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判断并提出切合实际的方案的研究。因此,笔者大胆从消费者角度出发,通过大量实际调研,了解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质量感知的影响因素,构建质量感知模型,以奶制品为例验证模型可行性,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方案,提高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质量的满意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