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临港工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7 09:30:05

舟山临港工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临海国家通过发展以临港工业为主的临港产业并且不断推进临港产业升级,利用港口优势使区域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随着世界航运业的发展,各国不断重视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推动我国的港口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临港工业是一个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港口发展临港工业是港口城市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阅读国内外对临港工业、港口和临港产业集群等研究文献,总结了国内外对临港工业的定义,临港工业的发展历程,影响港口城市临港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临港工业发展对于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参考国内大量基于各国港口城市工业发展的比较研究,总结了国内外港口城市发展的特征和对于我国临港工业未来发展的合理建议与路径规划。

关键词:临港工业; 港口; 新兴海洋产业;产业集群

一、文献综述

国外很早就对临港工业研究开始重视,19世纪初,临港工业在欧洲开始发展,港口城市利用临港工业的优势发展城市建设。1978年在纽约港务局发表的《美国产业的经济影响——水运业投入产出分析》中将港口产业定义为:“水运货物移动所直接需要的任何经济活动”,并且运用了投入产出分析法得出了港口产业对于港口本身、区域经济与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指出了港口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影响。在1979年《坦帕港经济影响分析》中,港口产业的社会效益被分为了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Edgar M.Hoover(1948)提出了运输区位论,提供了在港口区和交通枢纽转换点发展工业的理论依据。他的理论被多个国家运用于对临港产业的布局。Vigarie(1981)总结了临港工业开发区的发展历程,他认为临港工业开发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莱茵河三角洲,随后逐渐向西欧、北美、及日本、东南亚等其他沿海地区扩散。此外,他还概括了莱茵河地区临港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以重工业为特征的第一阶段,多种工业类型与海运贸易功能相结合的第二阶段,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第三阶段。并提出临港工业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未来发展方向。日本政府在1960年颁布的《日本国民收入提升计划》中就规划了太平洋沿海区域工业带的发展方向,引导对临港产业的投资,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了日本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Hayuth(1988)提出了关于港口设施建设水平、航运业发达程度等因素对于区域临港产业的影响。Beatriz Tovar(2004)分析了港口城市管理和组织形式,并讨论了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在港口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提出港口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目标、管理模式、产权结构和规章制度。港口资金密集程度越来越高,使港口更规模化专业化。Yen-Chiang Chang(2011)通过分析多国的海洋产业布局,认为产业集群对海洋产业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从产业集群的角度讨论了如何提高临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对于港口城市及临港工业的海洋产业研究相比国外研究较晚,目前,对于临港工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港口城市与港口的关系,通过产业增加值衡量临港工业对地区和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殷克东、方胜民(2010)结合与海洋关联度与重要度以及产业属性,提出海洋工业包括水产品加工业、海洋药物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等。吴传钧(1989)根据对北方六个海港城市的研究,提出了海港城市的成长模式,认为运输中转活动是一般海港城市发展原动力,当海港发展到一定规模,港口工业得以形成和发展。最后由于协作引力、聚集引力发挥作用,良好投资环境逐步形成,使海港城市布局更理想,城市工业体系逐渐完善,结构多元化。田汝耕(2002)着重讨论了海岸带经济建设中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对地区、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分析了日韩两国港口工业发展突出共同点是都优先发展海运物流业,临港工业与海运物流在海港前沿对结。指出21世纪的中国要大力开发和利用优良海港和海湾资源,发挥海岸带优势,建立、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工业园区。在此基础上,陈宁、胡良德(2005)提出我国以钢铁、石化、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重点工业制造业出现向沿海港口城市转移的趋势,我国港口城市发展临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并给出了重视海岸带多功能综合开发利用,推动产业集聚的建议。惠凯(2004)将临港产业集群定义为以港口服务业为关联中心,形成的一系列具有较强相关性,并在空间上相互接近能够产生较大的外部经济性的产业集合。从外部经济性的角度分析提出,临港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性主要依赖于技术扩散的外部性。港口城市应该以建立起有效的临港产业集群为目标,政府应积极建立适合港口城市自身的技术创新和扩散机制。薄坤,李永杰,黄芳(2005)借鉴鹿特丹“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的发展经验,得出发展临港工业的关键性因素是政府的有关政策。认为我国要大力发展口岸相关产业,尤其要做强做大现代物流业、运输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及仓储业,以重化工业和电力工业为临港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等启示。林力(2010)比较了鹿特丹、横滨、汉堡、新加坡等地区临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了临港工业区的产业开发深度和发展模式优化途径,针对我国临港工业区产业选择与布局同构化、产业集聚关联度偏弱的特点,提出产业集群功能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建立港口战略联盟,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关系等建议。陈飞龙、刘兴景、孙建红(2010)借鉴美国、荷兰、日韩等国发展临港产业的经验,结合宁波港口资源特点,对临港工业发展提升做出了规划与建议,提出宁波港发展重点为临港大工业、高新技术业和临港服务业,对宁波石化、能源、钢铁以及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临港工业进一步深化国内经济合作,走集约化、集群化、循环化的发展方向。伍长南(2006)通过比较分析厦门、泉州、漳州、福州海峡西岸经济区临港工业发展与布局,基于经济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临港工业轻型化,产业结构欠合理等问题提出了发展构想,并依据福建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基础等确定了福建临港工业的发展重点为石化、汽车、电力等临港重化工业,并提出了发展空间布局与发展举措。李南、刘嘉娜(2007)从港口指向、规模经济、国际导向等特征分析了临港产业的集群特征。以鹿特丹为例,鹿特丹政府将城市建设与工业区结合起来,将其西部多个城市合并发展,大面积建立了石化和造船等等临港产业,在荷兰湾对岸开辟新港容纳邮轮和船舶,形成临港产业带,与私人部门合作,投资物流链,使港区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提出我国产业集群化要顺应国际产业转移、重化工业布局向沿海推移的大趋势,加快发展临港产业。有利于我国临港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发展实际。谢利根(1994)分析了舟山地缘和区位优势、港口条件,提出了舟山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资金不足以及行政体制束缚等问题,提出了提高舟山对外开放程度,资金融通,海洋资源保护,政策支持,注重科技进步等合理建议。徐满平(1995)按照区域海洋经济区的形成与布局情况,分析了舟山群岛海洋开发的布局模式,根据舟山市海洋国土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以有人居住岛屿及其邻近海域的综合开发为重点,优先发展海洋捕捞业、港口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积极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在海洋开发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注重发展船舶工业、石油化工业,开发深水良港,发展滨海工业,建设海岛港口城市的规划。王思源、王芬、包红玉(2015)研究了浙江省港口物流业和临港工业两者之间的协调度,以海洋生物产业产值、海洋电力产值、海洋船舶产值、海洋工程建筑产业产值为临港工业序参量指标建立协调度模型,得出港口物流与临港工业相互之间影响越来越大,相互促进。同时发现,2005年以前浙江省临港工业以粗放型造船业为主,集约型修造船体系还未建立,一些高附加值的临港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后,由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港口物流业发展释放活力,造船业开始转型升级,浙江省开始意识到高附加值临港工业的发展潜力,临港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和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

二、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目录

[1] Vigarie A.Maritim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as:Sturetural Evolution Implication for Regional Envelopment.[D]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

[2] 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37-7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