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等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测度-以浙江义乌市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07 09:33:02

我国中等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测度

——以浙江义乌市为例

摘要:城市国际化,是现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定量研究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基础。根据对国际城市概念的定义,以及对城市国际化过程的理解,将国际化发展水平目标层分为两个要素层来衡量,即识别性指标层、塑造性指标层。其中识别性指标分为经济发展指标与国际交往指标,表示对城市国际化结果的评价,是目标性指标,具体从经济、国际交流等方面,反映城市国际化水平。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属于国际化发展的塑造性指标,表示对城市国际化发展过程的评价,是过程性指标,分别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硬件设施及人力资源等软性指标来反应国际化水平。本文从“一带一路“政策以及中等城市发展的需要背景出发,基于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相对指数加权综合评价法对义乌的城市国际化水平进行研究,对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实践检验,提出促进义乌国际化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国际化水平;中等城市;指标体系

一、文献综述

城市国际化的研究产生于世20纪60年代。1966年PeterHall年在《世界城市》一书中对国际城市进行了解释,提出了国际城市应具备的七大特征,但他提及的特征更多的是反映城市的基本功能,是成为国际城市的功能基础,与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城市还有较大差别。

美国学者Friedman弗里德曼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际城市提出了新的看法,于1986年提出了“世界城市假说”,给出了7项指标用来衡量世界城市:(1)主要的金融中心;(2)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3)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4)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5)重要的制造中心(具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6)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7)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通常500万)。这些衡量的指标开始注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市场外扩,功能延伸,对城市国际化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深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用某一方面的指标来考察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如强调国际流量、跨国公司等。萨森(Sassen,1991,1994)从微观的角度即企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来研究全球城市。她认为全球城市就是那些能为跨国公司全球经济运作和管理提供良好服务和通讯设施的点,是跨国公司总部的聚集地。全球城市的服务功能会因为全球投资和贸易的迅速增长和由此带来的对金融和特别服务功能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壮大。萨森认为全球城市具有以下个基本特征①高度集中化的世界经济控制中心,②金融和特殊服务业的主要所在地,③包括创新生产在内的主导产业的生产场所,④作为产品和创新的市场;Castells(1994)非常强调国际城市与全球各地的流量(例如信息、货币、人口,物资等流动),指出世界城市的产生与再发展是通过其流量而不是它们的存量凝结来实现的;Godfrey和Zhou(1999)建议在确认全球和地区中心时,不仅要考虑跨国企业总部的数量,跨国企业分公司的因素也需考虑在内;Beaverstoek和Taylor(1999)发表“世界城市名录”一文,文中提出了用现代服务业中的财务、广告、金融和法律等4大产业来区分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划分世界城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