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政策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效用评估文献综述

 2022-08-11 15:51:11

关于区域一体化政策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效用评估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梳理了关于区域一体化政策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效用评估的文献。首先综述了国外关于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周围国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影响及效用评估。然后综述了我国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整体区域经济增长效用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周边城市及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带动作用评估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最后综合各文献资料,对现有文献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政策;效用评估;欠发达地区;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区域一体化政策影响都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由于欧洲煤钢共同体,关税同盟,欧洲共同体以及欧洲联盟等彼此紧密的经济体的建设和发展,引起很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其中包括了关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对成员国的经济效应研究以及关于欧洲区域政策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等。对于一体化政策对周边成员国影响的研究也比较多。大多数学者认为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起到积极作用。Ville Kaitila(2004)通过分析了欧盟15国在1960-2001年间经购买力调整后的人均GDP水平的趋同情况及sigma;收敛性和beta;收敛性,计算无条件收敛的速度等分析得出了欧盟15国在加入欧盟后的相对表现要好于加入之前。欧洲一体化降低了二战后西欧的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促使欧盟区域间的经济差距随着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实施,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而被消除,并引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证明了贸易增长对趋同的积极影响。也有学者认为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的实施会导致极化反应。[24]Nils Holinski等学者(2012)记录了1992年至2007年欧元区北部及南部国家经常账户失衡的差异日益扩大,提出欧元区的成立导致不平衡,经济趋同的常见观点并没有对研究结果作出合理解释。关于一体化政策对欠发达地区影响的研究也有很多。[25]De la Fuente等人(2002)以西班牙为研究案例,专门研究了政策在贫困地区实行的效果,结果表明欧盟设置的援助基金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效应,结构基金也促进了两班牙地区的经济收敛。

对国内区域一体化政策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收敛性的探讨。主要探讨了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地区的总体经济影响。程学伟等(2020)首次利用中国 286 个地级市(涵盖了我国八个一体化区域)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方法对区域一体化是否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区域一体化能够显著地提升区域的GDP总量,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出台,配套国家和当地政府对于城市的政策优惠扶持,可以使一个城市的整体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通过研究结论分析提出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积极推进一体化的进程。[6]李雪松等(2017)主要集中于对长江经济带的研究,通过超效率DEA与Malmquist指数对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增长效率进行测量,并基于面板tobit模型利用2000—2012年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对区域一体化影响经济增长效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提出实施一体化政策推进区域一体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效率提高,反过来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也将吸引要素流动与集聚,有利于区域一体化的进一步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因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不同的区域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程度以及管理效率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因此在政策的制定实施也应特别注意因地制宜,强调差异性和针对性。[7]

也有部分学者探讨了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实施是否能消除壁垒,使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城市以及欠发达地区,缩小差距。其中大部分学者实证研究采用的是双重拆分法。方大春,牛黎光(2020)以长三角城市群为实证分析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城市中心度,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城市群中心性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在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长三角城市群中处于中心地位城市有利于经济增长,同时长三角城市群处于“马太效应”阶段,经济能级相对大城市对经济能级相对较小城市具有强大极化效应。部分城市中心效应外溢不足。由于行政区划原因,对于不同省份接壤城市,城市之间在交通和产业等方面规划没有对接,形成断头路、产业布局高度雷同和产业跳跃转移等现象。[8]说明这一规划政策促进了中心城市的发展但同时遏制了周边城市的发展,反而扩大了两者的差距。有学者认为一体化发展政策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有限未达到预期。马锦怡(2020)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一体化政策对区域整体经济增长,区域整体创新发展,区域整体对外开放发展都有促进作用。通过分省检验显示:京津冀一体化政策对北京和经济增长创新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对河北的经济增长创新发展未达到预期效果;对北京和天津对外开放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不显著,对河北末达预期效果。[9]王全忠(2018)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追溯其城市群多次扩容并走向深度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将城市群划分为内部城市和外围城市两种相对的角色设定计量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加入城市群给周边城市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提出长三角城市群扩容的加入效应要低于预期,加入城市群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有限。并且城市群的自身经济规模对地级市经济产出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分析原因有待加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要与城市群契合,现代交通体系的构建水平未完善,趋同的城市产业结构往往会加剧同级城市或邻近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恶性竞争等问题。[11]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区域一体化不仅明显推动了整个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水平,而且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刘乃全等(2017)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提出问题并选取1998—2014年中国208个地级市数据为初始样本,将2010长三角扩容后的22个城市设为处理组其余286个城市为控制组用合成控制法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得出结论长三角扩容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原位城市与新进城市的经济增长态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城市群扩容通过产业分工机制和市场统一机制促进整体城市经济增长,但经济联系机制不明显;原位城市的经济联系机制、产业分工机制以及市场统一机制均显著促进了其经济增长;新进城市的产业分工机制以及市场统一机制对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而经济联系机制则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从而得出进一步的结论长三角城市群扩容不仅有利于优化各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布局、推动区域大市场与有序竞争的形成,而且有助于降低区域行政壁垒与地方保护主义,进而促进城市群的经济增长。 但是扩容过程亦会对新进城市的经济资源和要素产生较强的虹吸效应、较弱的扩散效应,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进城市的经济增长。说明区域一体化政策能够带动周边的城市经济增长但是增长效果缓慢。大部分学者研究了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周边城市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学者开展了对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周边欠发达地区城市的影响。邓文博等(2019)以2008年国务院推进长三角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其配套发展规划作为自然实验,选取了177个欠发达地级市为样本,收集了样本市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DID法)对长三角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进行了效果估计。分析得出结论:长三角发展指导意见及其配套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带动了长三角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进一步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发现政府经济推动能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居民储蓄水平促进了长三角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所以在我国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要考虑欠发达地区以经济发达地区辐射影响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要对区域的产业总体布局和各市的产业分工做出详细的安排,让欠发达城市与中心城市形成错位、互补、

协调发展的机制[10][12]

国外关于一体化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较全面,包括区与一体化政策对地区影响对外围国影响等多个方面,其中关于随着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提高了整体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否带动外围国的研究也比较深入,而我国现有文献对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区域整体发展的研究较多,对于区域一体化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的研究较少。而在研究区域一体化对周边城市带动作用时对于欠发达地区带动作用的研究更少。同时对与一体化政策的实施是否能促进一体化消除了区域间壁垒,真正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得出了相反的结果:区域一体化政策没有促进周边城市及欠发达地区经济反而中心城市遏制了周边城市及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扩大了两者差距。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