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解决相对贫困的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产业扶贫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11 15:51:51

关于相对贫困研究综述

摘要:到2020年底,我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问题愈加突出,相对贫困问题具有长期性、多变性、主观性等特征,相对贫困的治理存在众多问题。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已经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减缓相对贫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不仅对国家实现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对我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都具有强烈现实意义。

关键词:相对贫困;贫困治理;长效机制;

一、前言

2020年底,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问题之后,并不意味着贫困从此消失,而是将脱贫攻坚的重心转向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二、国外研究综述

英国贫困学者彼得·汤森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相对贫困理论,对贫困进行了新的阐述。他认为“贫困不仅仅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缺乏,而是个人、家庭、社会组织缺乏获得饮食、住房、娱乐和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资源,使其不足以达到按照社会习俗或所在社会鼓励提倡的平均生活水平,从而被排斥在正常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之外的一种生存状态。由于穷人缺少这些资源,他们所应该拥有的条件和机会就被相对剥夺了,故而处于贫困状态。”在测量方法上,提出了相对收入标准方法和剥夺标准方法。相对收入标准方法,即用平均收入作为一种测量的相对贫困的方法。剥夺标准,即根据对资源不同程度的剥夺水平,提供一个对贫困的客观评估方法。汤森的相对理论是一个主观标准,强调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生活水平的比较,这一理论丰富了贫困的内涵,并拓宽西方学者的研究视野。

阿马蒂亚·森(1981)首次使用权利方法来看待贫困与饥荒的产生。权利方法强调不同阶层的人对粮食的支配和控制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社会权利关系。权利体制的不合理就会导致贫困和饥荒。他还提出了能力贫困理论,他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要用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即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来判断其个人的处境。在测量方法上,阿马蒂亚·森提出了森指数的测量方法。在能力贫困理论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者把对贫困的研究转移到脆弱性、无话语权和社会排斥等多维角度,进一步拓宽了贫困的概念,扩展到权利贫困。例如罗伯特·坎勃(1995)、迪帕·纳拉扬(2001)等。世界银行(2001)将贫困定义为: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以适当的收入和消费概念来测算),还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的需求和影响力。

三、国内研究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