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开放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文献综述

 2022-08-11 15:56:37

地区开放度与城乡收入差距文献综述

摘要:地区对外开放度对城乡收入差距会产生影响,国内外学者通过探究其内在机理关系,探究从地区开放角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方法。本文对当前国内外研究地区开放与收入差距的文献进行归纳综述,旨在充分了解其研究现状。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首先,简要说明研究地区开放度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其次,重点梳理地区开放度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最后基于现有研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关注研究该主题的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字:地区开放度;城乡收入差距;未来展望

  1. 引言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大的现状一直存在,其绝对额仍然很大,如何缩小差距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王涛、杜征征(2006)通过对1978-2004年的数据分析,认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经历缩小——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何爱平、李清华(2019)通过梳理六个时期的变迁史,认为自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我国发展战略、城乡关系的变化,城乡收入差距呈波动式扩大态势,中间经历了均等——扩大——缩小——扩大——缩小——缓和的演变过程。

而面对国内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和国际复杂多变、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环境,我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经济保持稳增长。经济的稳步增长,也为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做出了贡献。经济的增长使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得到稳步提升,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而地区开放度又对经济增长起到贡献作用,所以地区开放直接或间接地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文在对外开放扩大的背景下,研究对外开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必要性;通过不断探究两者关系的内在机理,从地区开放角度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相应对策具有重要性

  1. 相关理论综述
  2. 古典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论(亚当·斯密)和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绝对优势理论指出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所耗费的成本绝对低于他国,该国就具备该产品的绝对优势,从而可以出口;反之则进口。各国都应按照本国的绝对优势形成国际分工格局,各自提供交换产品。而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1. 新古典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指出一种产品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生产该产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实际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实际价格下降,主张提高关税保护产品相对价格,提高相对稀缺要素的收入。

  1. 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

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变化之间的“倒U”型曲线假说,在经济最开始发展的时候,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