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与地区居民收入研究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
摘要:实现地区均衡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追求,但是如今收入不平等问题已经成为各类社会问题甚至罪恶的根源。为了缓解收入不平等问题,我国先后实行涵盖交通业发展的不同发展战略,本文结合空间相关性、网络性,通过SDM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分地区不同交通方式的空间影响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以下结论:空间研究角度下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对我国长江经济带的地区收入提升是有利的;地区收入变量之间普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地区收入提升与公路、铁路不同交通方式建设显著相关,但分地区各方式效果存在差异,且不同交通方式的空间溢出作用也不一致,致使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需要存在差别化措施。结合本文结论为我国地区均衡发展提供更为细致的政策建议和发展规划。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 地区收入; 溢出作用; 空间SDM计量模型
一、文献综述
近几十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上的表现都堪称“中国奇迹”,但是这种奇迹背后仍存在着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问题。十九大明确指出,目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要高于内陆地区,这种发展差距给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带来了挑战。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交通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依存、紧密相连。据统计,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超过50%分布在东部,30%左右分布在中部,20%左右分布在西部,呈现明显阶梯递减模式,交通基础设施“鸿沟”成为了制约东中西部协同发展的瓶颈。为了刺激经济,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2017年2月交通部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紧跟国家“十三五”规划,相继推出了交通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更是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交通强国三步走战略:(1)到2020年,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建设任务和“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为交通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2)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3)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进入世界交通强国行列。可见,交通现代化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交通基础设施与居民收入
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项政府公共设施投入,可以显著提升居民收入,前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研究收入影响路径:较早将包括交通、供水供电、邮电在内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收入平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洛佩斯(Lopez,2003),经过几国数据的研究,证实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增加居民收入,进而缩小收入差距。郑振雄(2011)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公路基础设施的扩张对于短期的就业作用小于长期的就业效应的结论,充分佐证交通基础设施通过扩大就业路径增加收入水平。刘秉镰和刘玉海(2011)则利用相关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于成本费用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不同交通设施都可以显著降低制造业企业库存和运输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物流、提升收入。周海波、胡汉辉(2017)通过研究验证了公路设施的确有利于产业集聚进而提高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但是铁路设施的作用并不一致,产业布局因此在交通影响地区收入的过程中担当中介桥梁。刘秉镰(2010)在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时,发现不同交通方式都可以显著提升生产率,进而提升人们的收入。郑丹、黑田达郎(Zheng、Kuroda,2013)认为交通基础设施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和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通过我国城市知识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实证研究证实之后,观点的确合理,尤其是在密度上的增加效果格外显著。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