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与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综述
摘要:由于国外在经济发展较早的阶段已经产生了人口结构老龄化现象,养老相关政策产生也较早,因而国外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起步较国内要早很多;且该研究方向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下也是是不同的,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研究结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研究文章较多,但结果相对的零散。这些文章大多以“资产替代理论”与“引致退休效应理论”为基础,并在此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实证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
关键词:全面两孩; 人口结构; 养老保险;居民储蓄率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由于在经济发展较早的阶段已经产生了人口结构老龄化现象,以及养老相关政策产生较早,因而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起步较国内要早。
费尔德斯坦(1974)[1]在发表的文章“社会安全的名义,养老金数额和资本积累”中,利用美国1929-197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现收现付制体系下社会保障与私人储蓄的相关关系,将影响分为两种不同方向:使居民减少储蓄的“资产替代效应”( Asset Substitution Effect),和可以使居民增加储蓄的“引致退休效应”( Retirement Effect)。储蓄的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两种效应彼此之间的大小,当前者大于后者自然是储蓄增加。相反,储蓄就会减少,挤出储蓄。同时,费尔德斯坦认为即使把自1930年以来所有资本增加量全部归因于社会保障,劳动供应的减少量与资本效应减少量相比也是很小的。实证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制度会使得储蓄至少减少30%-50%。在1980年,他在实证中纠正了1974年研宄的错误,重新评估了原来的消费支出等式并添加了缺失的五年数据,再一次得出了养老保险对于储蓄存在抑制作用的结果。
巴罗(1974)[2]对费尔德斯坦提出了很大的质疑,认为其所使用的模型忽略了个体间的代际转移,而这部分转移将会弥补当期缴纳养老保险费受到的损失,这种因素将会完全抵消强制性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他提出了中性理论,认为这个个体间的代际转移,会削弱养老保险带来的影响。因而当居民考虑到将资产传递给下一代时,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储蓄。从而使养老保险对于储蓄的影响不是增加也不是减少,而是中性。他进一步向费尔德斯坦使用的消费函数中添加了一些变量,如政府盈余、失业率和耐用品量,并利用美国家庭数据发现养老金财富对于消费的影响并不是那么显著.
Bloom(2002)[3]和 Zhang(2003)[4]在传统的生命周期模型中引入了预期寿命,得出当寿命增加时居民为退休以后的生活而积攒积蓄的意愿会增强,居民储蓄率因而会上升的结论。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