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二、文 献 综 述信用风险又是违约风险,是指借款者、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手因各种原因无力或者不愿履行合约而导致违约,使得贷款者、投资者或交易对手受到损失的可能性。
对于信用风险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早已将各行各业的信用风险可能性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且在金融业、房地产业等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的信用风险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金融行业各领域的信用风险,其形成机制、传染途径、传染方式都有详尽的研究。
因此本章主要对于信用关联网络、信用风险形成机制、信用风险传染路径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做出一定的综述,作为之后对于信用关联超网络的建立、依托此网络的信用风险形成机制和传染路径的研究理论基础。
1、信用关联网络关于信用风险网络的建立,大多数学者通过利用随机网络或小世界网络或无标度网络或双幂律度网络等理论对特定金融系统进行网络模型建构,这些知识理论超出本研究题目要求,但对通过解析金融企业之间的信用业务关联建立金融企业的信用关联超网络具有指导意义。
信用关联网络的构建是以企业间信用关系为基础,对关联网络的认识可以从关联关系开始,再结合现实数据与理论知识进行研究。
1.1 银行机构间关联关系银行作为金融企业的核心,在信用体系中有着信用创造、信用传递、信用扩大等多重作用,信用关联网络中,银行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Adrian与Brunnermeier(2014)提出了度量金融机构与金融系统之间系统性风险的方法,即CoVaR,为研究金融系统内风险的关联关系提供了一种方法;Dieboid与Yilmaz(2014)发展出了基于方差分解的关联性度量,在金融资产收益率与波动性之间为关联度研究提供了方法,欧阳红兵(2016)则基于此研究利用企业股票波动率关联度对我国13家主要上市银行进行关联性分析,指出国有银行之间关联十分紧密,相互间存在较大的风险传染与风险溢出状况,并且银行体系存在较高的关联度。
因为银行在金融系统中的关键地位,使银行在信用交易关联存在一定规律,Boss(2003)等在奥地利银行间市场的研究中以及Souma(2003)等和Inaoka(2004)等分别对日本银企商业网络和银行网络的分析中发现少数银行间拆借业务较多,而大多数银行之间的拆借业务较少,呈现出两段不同的幂律指数分布;而万阳松(2007)也指出信贷拆借能力相互接近的银行之间的信用拆借关联更容易建立。
1.2 金融行业内关联关系李政和梁琪(2016) 、李绍芳和刘晓星(2018)的研究均指出中国金融系统总关联度存在周期性变化的情况,2014年后金融系统关联程度全面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保持高位的同时呈上升趋势。
Billio等人的研究表明基金、银行、交易商与保险企业之间高度相关关系,并且关联程度不对称;李政和梁琪(2016)同时也指出证券与银行之间的跨部门关联水平提升是金融系统关联性提高的主要原因,以及金融机构的影子业务迅速扩张是我国金融系统总关联性上市的重要因素。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