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2.1货币国际化的相关文献 截至当前,还没有对货币国际化的公认的定义。
经济学家对于货币国际化的定义多围绕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其基础职能,如计价职能、流通职能、价值储藏职能等展开。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货币都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化属性。
Tavlas(1997)提出,当一国货币能够在本国没有参与的经济活动中充当计价货币、交易媒介或价值储藏手段时,该国货币便成为国际货币。
Frankel(2005)也提出,当两国在双边贸易中以第三国货币作为计价货币时,第三国货币可称为国际货币。
蒙代尔(2003)认为,一国货币的流通超出一定范围后便成为国际货币,并进一步分析了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McKinnon(1969)在国际贸易的研宄中引入了产品构成和产业特征的概念,指出国际贸易的参与国通常更愿意使用本国货币,但最终影响选择结果的是终端产品的差异性。
关于货币国际化的条件,Bergsten(1975)认为,货币国际化既需要发行国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全球影响力,也需要发行国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持续良好的发展,国际收支合理平衡。
Richard Portes和Helene Rey(1988)认为,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际贸易规模和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际贸易规模越大、金融市场越完善,越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
Andrew(1961)则认为一国的经济实力髙低决定一国货币的竞争力和生命周期,进而决定该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