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
股权结构被视为公司治理的基础,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司的管理决策机制及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决定了公司行为与经营绩效。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Berle和Means(1932),他们指出:在公司股权分散的情况下,没有股权的经理与分散的小股东之间是有潜在利益冲突的,公司资源可能被用于经理人员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使得股东利益最大化。因此,此类经理无法使得公司的经营绩效达到最优。
此后许多学者都对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研究,但一直未得出一致结论,一部分学者认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性。
Grossman和Hart(1980)表明,如果一个公司的所有权广泛分散,没有股东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密切监测管理,因为他从任何个人股东中收购获利太少,而不足以补偿监控成本。
Shleifer和Vishny(1986)开发了一个模型,对371个有名的大公司的实证研究来证明:一定程度的所有权集中可以使收购市场更有效地工作。大股东能够从监控中获得大量收益,并且可能在一定层度上,这种水平是在股权广泛持有的公司不可能达到的。
Holderness和Sheehan(1988)分析了114家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大多数股东都拥有至少50.1%的普通股。如果大多数所有者是公司,托宾Q数值更高,而如果绝大多数所有者是个人,托宾Q和企业的会计利润率显著降低。
McConnell 和 Servaes (1990)发现,对于超过1000家公司的样本,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即Q值与公司内部股东拥有的股权之间具有曲线关系,发现当内部股东比例小于40%时,托宾Q值随控股比例的增加而提高;而在这一股权比例达到40份50%之间时,托宾Q值开始下降。
这些研究似乎表明:(1)大型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和公司业绩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正相关,(2)机构投资者似乎比个人股东能更有效地监控公司业绩。
中国与其他国家股权结构是不相同的,Xiaonian Xu与Yan Wang(1999)使用了中国从1993年到1995年300多个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表明,个人股东对公司盈利的影响,基本是不显著的。在许多情况下,个人投资者持有的股权比例系数是显著的,但为负相关,并表明个体私有制对市场价值有着负面的影响。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一个正向的相关性。特别是,一个公司的盈利能力与相关法人股份的比例是正向和显著相关的,表明法人大股东(机构投资者)有动机和权力去监督和控制管理的行为,并且在公司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公司的绩效不仅仅受到内部股权结构的影响,徐爱菲(2016)则考虑到了外部市场的结构的影响,随机选取50个垄断型和竞争型的公司各50个,并证明了竞争型市场下的上市公司绩效和股权集中度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性,竞争型市场下的上市公司绩效不取决于股权集中度,而是与整个行业的竞争有关。那些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的上市公司才可以获得良好的公司绩效;而垄断型市场下的上市公司绩效和股权集中度之间满足倒U型曲线关系,即垄断型市场下的上市公司因为不需要面对激烈的外部竞争,因此内部的股权结构就成为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只有将股权结构调整到合理范围才能达成公司绩效的最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