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5692字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目前,针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大多数学者和普通群众认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被曝光,当下食品安全状况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前我国缺少合理可信的食品安全评价标准,或者说,社会舆论对于由某机构单方发布的评价体系并不认同。可见,构建食品安全评价指数体系十分重要。食品安全指数体系包括供应组织环节硬指数和软环境指数两部分,二者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提出通过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指数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政府的监管和消费者的知情权,解决食品安全难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建立食品安全指数的原因
张肇中(2014)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不仅危害消费者生命安全与健康,更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甚至成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政府进行食品安全规制旨在解决食品市场当中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问题,然而在规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食品安全事故依然频繁发生,说明食品安全规制中同时存在政府失灵现象。为了控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有待于我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与推进。何猛(2013)认为我国目前关于食品安全监管与食品风险评估的研究大多限于对国外发达国家成熟体系的研究。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创新性研究也很少,特别是基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研究。而鉴于频频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我国迫切地需要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管体系。本文借鉴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创新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管体系的建立,为建立与健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供政策依据。刘文(2013)强调如何评价食品安全水平,特别是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地区的食品安全水平,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难点问题。食品安全评价工作牵涉面极为广泛,在领域开展各种评价研究者甚众,特别是综合评价方面的成果更是层出不穷。用于单一评价或综合评价的基础指标构建是最基础的工作。与综合评价的研究相比,基础性的指标/指数研究一直进展甚微。我国监管部门到目前为止,还一直沿用传统的不合格率指标,而理论界提出的许多综合评价指数由于不能支持有效监管需要,一直停留在论文研究层面,没有被实际监管部门釆用。白凤翎(2014)指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首先,就其内容而言,从2013年国内发布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来看,还未完全理清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要素的头绪,大多数食品安全标准中混杂了食品质量的要素。其次,对于食品标准,有些指标很难划分为质量要素和安全要素。第三,按《食品安全法》第20条第六款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素不好界定。吴广枫等(2014)认为我国现有食品安全状况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有数据质量无保障;食品安全信息公开程度低;影响食品安全的不确定要素多;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百分比抽样方案的局限性。
2.食品安全指数的现状
经济学人智库(EIU,2012和2013)发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数,从可负担性、可获取性、质量与安全三方面构建指标系统地对世界主要国家的食品安全(FoodSecurity)进行了评估,统计分析发现各国食品安全指数与小孩营养不良比例、食物不足强度呈负向关系,与人类
发展指数和妇女经济机会指数呈正向关系。国际粮农组织(FAO)每年发布的世界食品不安全形势报告、国际食品政策研究会(IFPRI)发布的全球饥饿指数和英国风险分析公司Maplecroft公布的粮食安全风险指数,主要从食品供应和获取的充足性角度对世界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估分析。Hamilton,etal(2003)GraciaAMagistrisTde(2008);Kong(2012)还从安全食品需求因素、居民对食品安全规制的态度、企业在食品安全中的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K6nig.A,(2010)针对欧盟目前的食品风险分析流程,首先,应有一个正式的框架构建阶段,各利益相关方、专家和官员可以一起工作,从而共同对目标事件、监管的目标和风险管理备选措施达成初步的共识。其次,风险分析的范畴被扩大,除了风险本身,风险管理措施对健康、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和分布也会被考虑。此外,作者还开发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分析方法和信息提取的方法,以及基于风险评估目的健康影响概率模型。最后,在原有的风险分析流程上增加一个评估阶段,各利益相关方、专家和政府可以共同对风险、成本和绩效进行比较和权衡。同时作者建议风险分析每个阶段的报告都应公开。该研究主要针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做出了一些基础性的探索,给出了基于生物学和医学的基本假定。但是还需要进行更加全面分析以进一步为食品政府监管提出建议。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TheIntermationalCommitteeonMicrobiologicalSpecificationforFood,ICMSF)研究和阐述了流行病学数据在评估食品安全控制方案对公共健康影响方面的作用,并明确了在此评估过程中如何应用流行病学数据。该研究就如何利用流行病学数据,通过衡量过程指标、物理或微生物指标、以及公共健康指标等方式,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目标进行评估。研究认为,如果从适当的数据系统获取流行病学数据加以集成和应用,就可以证明现行食品安全方案的有效性,或为对食品安全方案做适当调整提供依据,也可为在不同的备选食品安全策略间进行选择时作出比较。该研究主要针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做了基于流行病学原理的探索,给出了依据流行病学的数据和原理如何评价当前食品安全的方法。但是还需要更加全面分析以进一步为食品政府监管提出建议。任燕等(2011)认为食品安全内涵应该包括科学技术、经济学层、社会道德以及政治法律共四个层面的含义。李哲敏(2004)表明可通过分析食品安全的内涵组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可持续安全)以及食品安全组成之间的关系,得出包含三个方面多层次的食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宏观(基础性如粮食储备率、公平性如基尼系数、可靠性如人均收入水平等)、微观(家庭收入贫困类、粮食不安全对策等)、其他如粮食分销能力等)。韩占江和王伟华(2008)认为可通过分析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生物性、化学性、营养不平衡、加工、C藏和包装过程、转基因食品、辐照食品、保健食品等),从而对食品安全性评价原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保健食品的安全性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等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王铬等(2008)指出也可只从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两方面幵展食品安全的评价。郑风田。丁冬等(2014)认为影响食用农产品安全体系硬指数的因素有:投入环节;加工环节;市场环节;流通环节;科研投入环节;国际贸易环节。影响食用农产品安全体系软指数的因素有:法规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和食品认证体系;教育培训体系;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与行动。吴广枫等(2014)指出反映食品安全状况的要素涉是食品消费安全状况、食品生产经营安全状况、食品安全监管状况。张肇中(2014)认为食品安全标准具体应当包括下列内容:①对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污染物质、重金属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②食品添加剂的品种、用量、使用范围;③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④对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⑤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⑥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⑦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⑧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何猛(2013)表明应从原料、贮存、加工、包装、流通销售和食用等环节进行食品安全的风险识别,从水、土壤和大气等环境污染,添加剂污染,化肥、农药、激素等有害化学物污染,微生物污染,加工污染、加工新技术安全风险六方面构建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雷勋平(2014)认为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分析有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商品流通;商品销售;政府监管。
3.建立食品安全指数的意义
郑风田.丁冬等(2014)认为定期公布的食用农产品安全指数能够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为消费者购物提供参考,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有助于政府主管部门及时掌握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动态,衡量各部门的工作进展,采取相应调控措施确定安全监管工作重点,对安全形势作出正确的量化预警判断,发布安全预警信息。吴广枫等(2014)指出可以简化和改进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的了解,缓解公众对食品合格率等单一评价指标的抵触和恐慌,为政府风险交流活动留下余地。同时,有利于获知国家食品安全发展态势,找出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加强社会资源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合理分配,以有效地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耿达.龚玲等(2013)表明风味蔬菜企业标准指标体系的建立,为指导风味蔬菜生产经营者制定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张肇中(2014)认为从解决政府失灵的角度提出我国食品安全规制体制改革的方向,通过博弈分析并援引合作治理理论,提出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企业自律,联合社会组织和消费者力量,以提升我国食品安全规制效果。白凤翎(2014)指出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提升到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高度的问题,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标准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4.建立食品安全指数的建议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