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文献综述

 2021-09-25 01:12:26

全文总字数:4476字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影子银行的内涵与外延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Paul McCulley(2007)提出,泛指杠杆化的非银行投资渠道、工具、结构。

Gross(2007)则认为影子银行体系虽然在监管体系之外,隐蔽地进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但仍然是包括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在内的现代金融体系的一部分。

Pozsar(2010)也称影子银行体系为平行银行体系,对美国银行体系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给影子银行重新划定了范围。

中国影子银行与国外影子银行发展程度存在各方面差异,国内学者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界定也有所差异。

周莉萍(2012)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是一组复制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发挥商业银行核心功能(期限错配、流动性服务、信用转换、杠杆)的非银行信用中介。

何德旭、郑联盛(2009)认为,影子银行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以及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中介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投资工具等。

巴曙松(2013)认为影子银行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是金融结构发展、融资多元化进程中的一个表现,不能简单搬用影子银行概念。

综上所述,影子银行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游离于传统银行和现有金融体系之外;二是依赖于传统银行发挥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功能的信用融资体系;三是为金融结构体系创新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市场、体系的稳定性。

二、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现状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与美国影子银行相比规模较小,风险尚处于可控阶段,同时不能放任其在操作不透明、缺少监管的环境下发展。

颜永嘉(2014)认为中国的金融结构、市场发生巨大变化,传统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显著下降,非银行信贷融资快速增长,构成了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但其存在形式、运行机制以及影响效应与欧美国家呈现不同特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