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决定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2021-12-10 22:27:49

文献综述:汇率决定理论主要分析了汇率受什么因素决定和影响。汇率决定理论包括有国际借贷学说、购买力平价学说、利率平价学说、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

国际借贷说最早可追溯到1861年,英国学者G.I.Goschen提出: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外汇供求又是国际借贷决定的。

直到一战爆发后,物价上涨,汇率出现剧烈的波动。1922年,瑞典学者Casse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说明了什么是购买力平价学说,其基本理念是: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他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也就是说汇率决定着国与国之间的价格水平。而购买力平价的决定因素是相对购买力平价,因为交易成本存在,各国一般价格水平的计算中商品及其相应的权重存在差异,因此,各国一般价格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算时并不完全相等,而是存在一定得较为稳定的偏差。这说明了汇率的升值或者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胀率决定的。

1923年由凯恩斯和爱因齐格提出的利率平价理论,说明了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如果我国利率比外国利率高,则本币在远期市场将贬值;如果我国利率比外国利率低,则本币在远期市场将升值。而利率平价理论不是一个单独的理论,它分为无抛补利率平价和抛补利率平价,它是从资产流动的角度分析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1944年到1973年布雷登森林体系实行期间,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这一期间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是从国际收支均衡的角度来阐述汇率的调节,即确定适当的汇率水平。这些理论统称为国际收支学说。国际收支说指出了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全面分析短期内汇率的变动和决定。国际收支说并没有对影响国际收支的众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具有明确因果关系的结论。国际收支学说是关于汇率决定的流量理论。

1973年,布雷登森林体系解体,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决定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1976年,Dornbuseh提出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也即所谓超调模型(overshooting mode1)。他认为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调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具有粘性的特点,这使得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能成立,经济存在着由短期平衡向长期平衡的过渡过程。在超调模型中,由于商品市场价格粘性的存在,当货币供给一次性增加以后,本币的瞬时贬值程度大于其长期贬值程度,这一现象被称为汇率的超调。1977年,Branson提出了汇率的资产组合分析方法。与货币分析方法相比,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假定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是不完全的替代物,风险等因素使非套补的利率平价不成立,从而需要对本币资产与外汇资产的供求平衡在两个独立的市场上进行考察。二是将该国资产总量直接引入了模型。该国资产总量直接制约着对各种资产的持有量,而经常帐户的变动会对这一资产总量造成影响。这样,这一模型将流量因素与存量因素结合了起来。

魏巍贤 (1999) 采用Engle-Granger方法得到了人民币汇率与外汇储备、进出口以及美元对日元的汇率这些变量之间所存在的长期关系。金中夏 (2000) 也采用同样方法得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外汇储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奚君羊、谭文 (2004) 以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化作为反映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化的指标, 认为从长期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人民币汇率的下浮, 且影响极为显著, 而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利率的上升则会引起人民币汇率的上浮, 但影响程度较弱。储幼阳 (2004) 在Edwards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模型的基础上, 指出近似替代货币政策的变量在模型中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不显著。张霖 (2005)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 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只会在长期影响我国实际有效汇率, 在短期的影响则很微弱。巴曙松、朱元倩 (2007) 结合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情况, 指出人民币有效汇率的贬值是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之一。

与上述文献相比,本文的不同在于:一、数据更新,上述文献的数据最近的是到2004年,本文选取的数据区间是2008-2018年的最新数据;二、上述文献选的大部分是年度数据,本文选取的是季度数据,从量上比上述文献的数据量大,可以较准确的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短期波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