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市场风险度量与防控研究文献综述

 2021-12-11 20:54:29

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概述:在金融市场,通过交易数据建模对风险进行精确的分析与研究是实行风险控制与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于中国碳金融市场而言,该市场属于刚刚起步的新兴市场,发展尚未成熟,产品价格呈现较大波动性,市场也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亟待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风险展开深入研究,填补该领域空白,同时以期对风险管理战略和投资决策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从国外相关碳金融市场风险研究来看,国外众多学者都对碳金融市场风险控制显示出浓厚兴趣,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相对成熟的 EU ETS(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果。Roberts、Thumim(2006)比较了欧盟 ETS 和碳税收两种方案,指出碳交易对降低 CO2排放量具有显著作用,并认为碳交易具有市场的基本机制,该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及风险,促进碳交易发展。Paolella 等(2008)采用改进的 GARCH 模型对碳排放权现货收益率系列进行研究,认为碳价具有普通金融商品的波动特征。Chevallier(2009)使用不同的 GARCH

模型对碳期货价格波动特征进行研究,经比较发现门限非对称条件异方差模型对其价格波动特征的描述效果最佳。Chevallier 等(2011)从三个方面度量了 EUA 期货从 2005~2008

年的价格波动情况,研究发现 EUA 期货价格存在结构断点,其价格波动性受期权影响不显著。Sevi 等(2011)以 EUA 期货价格(DEC08)为研究对象,利用 HAR- RV 模型计算该

期货价格的已实现波动率并进行预测,研究发现该模型在预测精度上优于条件波动率模型。Palao 等(2012)采用 Hirshmann- Herfindahl 指数分析欧盟碳期货市场的波动集聚特征,研究发现该市场具有很强的价格集聚效应,并且随着交易成本的增加,波动集聚现象更显著。Sanin 等(2015)利用 ARMAX-GARCH 模型研究欧盟第二阶段碳排放配额的短期价格行为。

从国内相关研究来看,依然是以国际碳市场运行发展为标杆来探讨相关碳金融交易、风险等方面的问题。Zhang 和 Wei(2010)就针对欧盟碳市场的系统风险进行研究。中国碳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学术研究基本处于定性分析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碳金融市场的体系与法律构建。涂永前(2012)针对中国碳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分析了碳金融的金融内涵和法律指南,提出碳金融法律制度演进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并以此为依据在国际法层面对碳金融发展的法律再造问题提出思考。朱家贤58(2013)基于气候融资的创新性、复杂性及中国国情,提出碳金融法律机制的前瞻性、系统性分析框架。第二,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路径选择和策略研究。庄韡(2011)在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的背景下,通过深入剖析中国 CDM产业链,探究碳金融行业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林立(2012)在对国际碳金融市场特点和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碳金融发展的启示:中国不仅要积极地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而且还要从全局的角度思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问题,具体包括加强宣传力度、培育中介机构、落实政策支持、加强风险应对能力建设等方面。

第三,碳金融市场发展对相关行业、地区的影响。梅应丹等(2011)研究了中国银行业参与碳金融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介入碳金融领域的方法。

中央银行应与商业银行相互配合使中国碳金融市场尽快发展和完善。梅晓红(2015)选取中国 CDM碳交易数量位居前列的十个省份为样本,对产业结构系数与单位 GDP 碳减排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得出中国碳金融市场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由此可见,国内碳金融市场的研究虽然个别文献使用了量化分析,但都是依托国外金融市场。对中国碳金融市场的量化分析不足,风险管理实证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成果暂时空缺。然而,建立与完善中国的碳金融与碳市场不光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还是争夺国际碳金融市场话语权与市场地位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