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国内外的学者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着农业金融服务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金融服务的相关理论都在不断的产生和发展。有的学者从农业生产发展的角度对农业金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美国的经济学家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1955年第一次站在了金融的立场上讨论了金融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作用。
1960年,肖和格利共同合作完成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在这本书中更加直观地解释了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同时他们提出了金融体制存在的前提是各个经济主体或部门之间的“事前”储蓄和“事后”投资的差异。在储蓄到投资过程中,金融制度就是把这些资金从储蓄者转移到投资者。把各种金融机构、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联合起来才能把金融制度的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在各种金融制度和金融形式中货币和银行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但是绝不是全部都重要。
他们主要是认为“一个国家金融制度的效率高低决定了其经济能否最有效地运用其资源。”同时他们认为有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缓慢是因为这些国家普遍的金融制度是以抑制为原则的,压抑的金融制度会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MeKinnon和Shaw(1973)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探究,他们觉得政府制定的压抑的金融制度可能就会造成经济的停滞。通过对以上理论的总结,Drabenstott 和Meeker(1997)对美国农村资本市场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村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增加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之后Takale(2013)为了研究机构信贷对农业的推动作用,采用了农业信贷对农业GDP的比率,并且他认为在农业信贷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该是运营良好的农业金融机构。
国外学者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出发,也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理论。
Patrick (1966)提出了需求追随模式和供给领先模式,这两个模式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农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需求追随模式更加注重农业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这就会造成提供农业金融服务的相关组织以及相关金融服务的缺乏。供给领先模式则更关注农业经济主体的需求。
Scibel (2001)提出了非正规金融正规化。他认为正规贷款的供给非常的有限,地方政府的政策失误和许多小型金融组织的制度问题给了非正规金融机构一个进入市场的机会。但是由于规模和政策上的压制,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许多的限制。Gonzalez(2003)认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金融服务的主要问题所在。他提出了要解决这一问题是指深化农业金融服务的手段。Ramakumar和Chavan(2007)再研究了二十世纪以后的商业银行在农业信贷方面的改变后,认为间接融资是导致信贷增加的主要原因,虽然对农业的直接贷款也在持续的增加,但是企业融资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农业。
(二)国内研究动态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