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述
影子银行的风险产生的因素,部分学者认为高利率性及期限错配性 是引发风险的原因。
IMF (2008)指出影子银行具有高利率性,这种特性隐含高风险,这种高风险的爆发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另有部分学者认为,逆向选择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引发风险的关键因素。
而Zoltan Pozsar (2010)也提出并没有可以为影子银行提供最后贷款人作用的金融管理机构,所以影子银行会隐含着巨大风险。关于影子银行风险的度量,Acharya (2010) 运用期望损失的方法来测算影子银行的风险,并进一步测算了相关金融机构的边际风险贡献。
Gorton、Metrick (2012) 以美国隔夜利率掉期与Libor之间的利差来衡量影子银行的风险,研究发现利差和抵押物的流动性相关性较强,由于信息不对称,影子银行产品在交易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流动性危机。也有学者认为预期失误是其产生风险的因素。
R. meeks, B. Nelson, P. Alessandri (2017) 建立了一个宏观经济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商业银行可以将风险资产转移给影子银行和交易证券化资产的金融中介机构,并运用该模型分析了信贷供给、信贷利差对商业周期和金融冲击的反应,研究发现金融机构之间的交叉影响和溢出作用影响了信贷活力,影子银行的高杠杆性使得经济系统容易出现系统性风险,在流动性冲击的情况下,只针对证券化资产的稳定性政策相对无效。
- 国内研究概述
国内对于影子银行的研究基本都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还有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进行的。
巴曙松(2009) 和郑联盛、何德旭(2009)通过对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分析得出结影子银行高杠杆的操作方式和高度创新的经营模式为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带来活力,在融资领域两者存在相互挤兑的情况,商业银行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替代:考虑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起因、特点、发展过程等因素,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