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的概念源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2005年的“国际小额信贷年”。近年来,中国一直把发展普惠金融放在高度的战略地位,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底,国务院发布的《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将普惠金融定义为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和三农作为普惠金融重点帮扶的对象,它们获得金融服务便利性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意义不言而喻。但也正是自身的一些亟需帮助的薄弱点,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普惠金融更广泛地普及。
从“三农”的问题来看,贫困地区各类“三农”的主体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单个客户的需求随机性较强,银企间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系统收集和把握三农经营主体需求信息难度较大。同时,农业是弱势产业,整体效益比较低,受自然环境(如自然灾害、疫情等)的影响大,而目前农业保险体系、农业风险补偿体系、农业担保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使农业及其产业化经营的弱质性尤为突出,尤其是贫困农户经济基础薄弱,风险承受能力极差(尤圣光,2016)。
从小微企业的问题来看,当前,我国整个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呈现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小微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透明度低,信息搜集成本高,且失信惩戒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违约成本过低,已成为制约金融机构发放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圣光,2016)。企业自身担保能力不足。民营小微企业基本是以轻资产运作为多,据不完全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小微企业没有自己的厂房和土地,难以达到金融机构抵、质押担保(张捷,2019)
小微企业和“三农”本身的高风险性和我国征信系统等各方面制度的不完善,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惜贷严重,小微企业和农村获得资金的渠道和数量一直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经济不确定性的程度也在显著增加,与此相对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相应的不确定性。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的今天,作为供给方的银行和普惠金融的需求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尤为明显,进一步阻碍了中小企业和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打了很大的折扣。
基于以上逻辑,把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和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结合起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本文旨在从普惠金融中的银行(供给方),中小企业和农村(需求方)三个主体的层面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反应以及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条件下三者的交互影响,以此来分析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微观主体行为的影响做出了补充,另一方面也为货币政策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普惠金融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