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解决资本供求矛盾和流动性而产生的市场。1984年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1985年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到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截至2019年3月6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有3598家,比十年前翻了一翻,市值达到44万亿人民币,名列世界第二。
根据一价定律,同质股票不论上市地点如何,代表的都是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它的均衡价格应该是一致的,相较于其他国家, 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趋利避害的特征更加明显,大量研究表明, 大股东减持存在时机抉择能力, 以获得更高的私有收益, 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各国的实证研究成果表明, 大股东减持前后的股票平均超额收益率出现了明显的由正到负的反方向变动, 累计超额收益率也存在着如上所述的同样变化, 这证实了大股东可以从减持事件中获得高额收益,2011年美国银行宣布,将出售其在中国建设银行(601939)的一半股份,即131亿股,预计将赚得33亿美元。8月31日晚间,建设银行发布简式权益报告书。该报告书指出,根据美国银行与相关交易对方签订的《股份购买协议》,美国银行向相关交易对方出售建设银行共计13,077,104,386股H股,约占建设银行已发行总股份的5.23%, 占建设银行已发行H股股份的5.44%,价格为每股港币4.94元。其中,机构投资者受让81.5亿股,于8月31日交割,境外基金受让49.27亿股,预计于9月2日交割。从股价来看,减持无碍于股价平稳。建行继前两日上涨之后,9月1日A股下跌0.02元,收于4.57元,降幅0.44%。H股则延续了前期涨势,上涨1.21%,收于5.84港币。
减持交易背后的行为动机除了内部人利用解禁股权改善自身流动性、增加自身财富,还存在两大动机: (一)利用信息优势和择时能力获取最大化的私人利益;(二)通过减持行为缓解委托代理问题。一方面作为大股东或高管的内部人的减持行为会释放出不利于公司的负面信号,造成股价的负向波动;另一方面市场上大量股票的释放形成股票供给的增加,在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假设前提下会造成股价的持续性下跌。
意义和目的
由于内部人交易的利弊饱受争议,对法律监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关于内部人交易法律方面的研究也由来已久。大部分国家都有对内部人交易进行限制的法律,可真正实施过的并不多。这样的法律限制是否真的有助于改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通过对发达国家法律制度发展相关研究的了解,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本国学者可以完善法律监管和提高法律实施效率方面提供更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和理论贡献。
中国市场上限售股到期的减持行为具有其特殊性,自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出现了一种最具有特色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限售类股票——— “大小非”股票。存在 “大小非”股票的公司往往存在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更加明显;而投资者普遍在限售股到期日会对投资者的减持行为作出提前预期,减持的市场反应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随着创业板的发展,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限售股也陆续到期,大规模的高管集体减持套现。针对这一系列减持套现的动机和市场反应,越来越多的学者给予了关注和研究。
主要内容
股价同步性
股价同步性反映了公司特质信息融入股价的速度和程度,是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的重要体现。对股价同步性的研究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相对于成熟的资本市场,我国股票市场尚不够健全,股价“同涨同跌”现象严重。较高的股价同步性说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特质信息难以有效地反映到股价之中,股票价格趋于一致变动,弱化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对股价同步性的相关研究相对滞后,亟待深入、全面探究。因此,本文对国内外股价同步性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寻找和分析导致我国证券市场股价同步性居高不下的原因,这对于有针对性地设计有效的市场微观结构和内部信息传递机制以降低股价同步性,提高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效率具有积极的学术及实践意义。股价同步性描述的是单个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与市场平均波动之间的关联性。股价波动可以划分为公司层面的波动(影响一家或几家公司)和市场层面的波动(影响大部分或所有的公司,又称系统性波动)。传统的定价理论往往假设投资者具有多元化、分散性投资的特征,而公司层面的股价波动风险能够在投资组合中被分散,但是市场层面的股价波动风险则无法避免。因此传统的资产定价理论重点关注市场的整体性、系统性波动,而将公司层面的波动视为剩余部分。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