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关系对比分析文献综述

 2022-05-28 22:59:18

作为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 , 城市 的发展总是以原有的城市结构为基础 , 并在空间上对其存在依附现象。过去我国旧城普遍存在布局混乱、房屋破旧、居住拥挤、交通阻塞、环境 污染、市政和公共设施短缺、名胜古 迹绿地遭受破坏等严重问题,改革开放后, 这些问题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 改善。但由于城市原有结构总有保持 稳定性的趋向和难以改变的惰性 , 以 及问题的面广量大 , 一些历史上积累 的旧矛盾和旧问题,积重难返,且不断地在新水平上再现和演化 , 体现出一种客观历史与现实的延伸和发展。主要反映在土地配置低效率日益突出、住宅拥挤和房屋破旧仍十分严重、基础设施滞后和不足与日俱增、历史风貌和景观特色丧失有所加重等方面。与此同时, 在城市进行整体结构转变过程中 , 许多新问题也已初见端倪。诸如伴随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用地结构转换,人口结构变迁,传统的居住文化圈被冲破,而新居住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 , 由此而来的则是文化心理失衡 , 社区结构衰落 , 原有社区秩序的 稳定和安宁受到威胁。在市场经济中 , 城市再开发基于利益动机 , 多趋 向于高密度开发 , 造成人口密度、建 筑密度和容积率过高 , 带来新的城市 环境恶化。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模式 转换 , 势必带来土地使用性质改变和 使用强度提高 , 与之相伴随的应是加 强和提高基础设施的负荷能力 , 供 电、供水、通讯、供气、排水都要彻底改造,交通也将进行根本改善,同时要有一定的广场、绿地 , 供人们游憩,不以高楼林立取胜。但目前仍存 在盲目兴建高层建筑 , 片面提高容积率 , 这样势必会导致容量过高,产生负效应。此外,土地的有偿使用 , 促使工厂从不适合它们存在的、高地产值的中心区迁出 , 以促进环境改造和工厂技术改造 , 但也产生新问题 , 一些企业搬迁处理不当,往往因迁移到脆弱的生态系统或灌溉地区附近,成新的污染 , 其危害甚至大大超过在 城市地区所能避免的程度。而且 , 企业外迁后,职工上下班,常因生活与工作距离加大造成诸多的不便。

现时期中国城市更新较之以往 , 无论在其性质、目标上, 还是在其内容、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至为 重要的是 , 需要我们从理论层面上对 其本质内涵进行深入思考。 通常情况 , 人们常常将城市更新 理解为物质性改造和物质磨损的补 偿 , 如房屋的修缮、改建与重建 , 道 路的拓宽与修建等。实际上 , 城市更新有着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城市 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 的新陈代谢过程。城市更新与城市发 展相伴而随 , 往往作为城市自我调节 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 , 其积极意义在于阻止城市衰退 , 促进城市发 展。城市衰退不仅仅表现为物质性老化 , 在科学技术和物质文化水平提高 的情况下 , 城市迅猛发展 , 城市化进程加快 , 城市衰退更多的则反映为功 能性和结构性衰退 , 这是一种相对衰 退 , 是无形磨损。城市结构具有稳定 性的特点 , 一般情况 , 常常有一种维持原来内部组织系统的秩序和相应关 系的趋向。随着城市经济结构和社会 结构变迁 , 要求城市功能、结构和布 局随之变化 , 但由于城市发展惯性的 作用 , 城市内部组织系统的变化调适 往往滞后于发展变化 , 导致功能性和 结构性衰退。因此 , 现代城市更新的动因首先不在于有形磨损 , 更多的主 要在于无形磨损 , 有形磨损的速度往 往落后于城市不断增长的需要 , 而后 者恰恰直接决定着是否有必要对旧城 进行更新改造。 改革开放前 , 中国城市更新动因 主要是阻止城市物质性老化 , 如清除 危旧房 , 改善居住生活环境条件等 , 而现阶段城市更新的动因主要来自中 国社会经济结构深刻变化提出的高层 次要求。改革前的中国城市是沿着一 条排斥市场的道路发展的 , 城市成了 自我服务的工业生产体系的集聚点。 在国家的计划和经济社会组织工作 中 , 没有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对 待 , 体制也不合理 , 城市建设和管理 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 致使城市 积累了大量问题。现阶段将城市真正 作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极 , 势必需要从 总体上推进城市结构的变革。我国城 市产业结构将顺应世界趋向 , 逐步由原来的 “二、三、一”模式转向“三、二、一”模式 , 这一变化促使 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 处于 城市中心的旧城区 , 作为黄金地段 , 必然成为第三产业集中地区 , 使原以 居住为主 , 虽分布着商业服务设施 , 但并不发达的旧城区得到更新改造 , 真正成为城市的核心。相应地 , 我国 城市土地出现的大规模转换 , 也促使 原来土地用途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不 合理现象发生改变 , 需要更多地遵循 城市土地区位价值规律 , 按其所在位 置所取的最高指标租金进行最优化配 置。城市发展中就业门路、就业人员 构成突变 , 人口统计以外的流动人口 就业比例大幅度上升 , 对城市的规模、容量和结构产生巨大影响和压力 , 要求城市进一步提高人口承载能 力和聚集能力。此外 , 城市现代化国 际化趋向 , 亦要求城市承担和胜任现 代化国际化的各项职能 , 相应地要求 以高效合理的城市结构、完善的城市 功能设施和高质量的城市环境作为它 的物质基础 , 等等。这些高层次的发 展要求 , 无疑形成了中国城市更新的 强大动因。 因此 , 中国现阶段城市更新的实 质就是基于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经 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进行全方位深刻变革这一宏观背景下的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大变动和重新建构。 它不仅面临着过去大量存在的物质性 老化问题 , 而且更交织着结构性和功 能性衰退 , 以及与之相伴而随的传统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的继承和保 护问题。从深层意义上 , 城市更新应 看作是整个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 部分 , 从总体上应面向提高城市活 力、推进社会进步这一更长远全局性 目标。其总的指导思想应是提高城市 功能 , 达到城市结构调整 , 改善城市 环境 , 更新物质设施 , 促进城市文 明。 4 中国城市更新的现实选择 依据中国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 , 针对城市更新面临的严峻挑战 , 基于 对城市更新本质内涵的整体认识 , 当务之急是致力于走向全面系统的城市 更新。 首先 , 城市更新目标应建立在城 市整体功能结构调整综合协调的基础 上。应由过去注重单纯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转向对增强城市发展能力、 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城市生活质 量、促进城市文明、推动社会全面进 步的更广泛和更综合目标的关注。即 是要求我们针对城市结构调整日益成 为当前我国城市更新改造的关键问 题 , 以及由此导致的城市更新改造的 日益复杂 , 应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先 导 , 跳出既定的城市框架 , 整体研究 城市更新动力与经济环境关系、城市 总体功能结构调整目标、新旧区发展 互动关系、更新内容构成与社会综合 发展的协调性、更新活动区位对城市 空间结构影响、更新实践对地区社会 进步的推动作用等重大问题。 其次 , 城市更新规划应由传统的 单一体形规划走向综合系统规划。由于我国现阶段的旧城更新改造具有面 广量大、矛盾众多的特点 , 传统的形 体规划设计已难以担当此任 , 需要建 立一套目标更为广泛、内涵更为丰 富、执行更为灵活的系统规划。应结合总体规划修订和旧城用地结构调 整 , 制定一个系统的和全面的城市更 新改造规划 , 合理分布产业和人口 , 优化城市用地布局 , 并确定适宜的更 新改造规模和发展方向。同时需要具 有高超的城市设计技巧和强烈的城市 设计意识 , 以积极谨慎的态度 , 对城 市中的重要历史风貌地带和景观地带 进行保护和控制 , 把握城市空间的内 在质量 , 保护和强化城市突出的景观 特征和文化内涵。而且还需要加重社 会调查和经济分析 , 对城市生活内涵和深层结构进行透切剖析 , 对更新项 目的土地价值和成本效益进行宏观估 算 , 使城市更新改造规划建立在科学 的社会基础和现实基础上。 此外 , 城市更新工作程序应由过 去的封闭式走向开放式。随着城市更 新改造的投资模式由过去单纯依靠国 家拨款 , 转变为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 形成国家、地方、企业、金融界、海 内外商界等多渠道、多层次投资体 系 , 出现政府、单位、开发企业、合 作组织与私人共同参与旧城更新改造 的新局面。城市更新规划的组织工作 应形成一个横向联系的、自下而上与 自上而下双向运行的开放体系 , 也就 是说城市更新规划的制定应当是一个 多方位、多层次的公众参与过程。具 体而言 , 城市更新规划制定的每一步 骤都是一个多方位的公众参与层面 , 包括更新项目涉及到的相关单位、市 民、市政府、规划局、专家委员会等 等。在这个层面上 , 规划者作为调节 器和催化剂 , 依据城市发展战略、技 术法规以及专家经验 , 对外部环境各 方面所反映来的信息进行选择与评价 , 为城市更新确定现实的、折衷的、各方面相对公允的综合方案。 再有,城市更新方式也应由目前 急剧的突发式转向更为稳妥的和更为 谨慎的渐进式。由于目前市场取向的 改革 , 市场机制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 基础性调节机制 , 单一的商业行为自然会影响和干扰城市更新改造。出于经济利益 , 开发商往往急于求成 , 急功近利 , 违背城市发展更新自身规律 , 出现改造规模过大、速度过快的突发式改造 , 这种方式必然导致更新 改造模式不顾具体情况 , 一律采取推倒重建的简单化倾向。实际上 , 城市中国城市更新的现况、特征及趋向再好、利用得再妙也是枉然的 , 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在建风景区和公园 , 而是在建一个新城区 , 要在满足城区开 发建设要求的前提下 , 去构筑人与然、建筑与山水的和谐关系。因而,在对山水景观进行保护和再创造的同时 , 还必须慎重拟定新区土地开发利用的控制指标 , 使其成为保护和再创 山水特色的保障。

资料编号:[24893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