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分析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3 09:41:25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高校虽没有提出“课程思政”等主张和理念,但实际上他们对课程育人乃至跨学科协同教育模式有一定的研究和探索,主要集中在要将伦理、道德等融入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或者是将不同学科所要坚持的价值理念通过一些普遍的课程融合,借鉴这些模式和经验,对我们探索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主张价值引领的美国课程教育

美国学者欧内斯特.L.博耶著《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提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修专业将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本学科所要考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本学科所包含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是什么?本学科所面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是什么?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学会从历史、社会和伦理的角度看待他们的专业。

美国是一个多元社会的国家,美国虽然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从未提出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个理念,但其实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化,集中体现在通识教育的发展研究上。

以哈佛大学(其他国家或大学)为例,早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探索通识教育模式。1945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民主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对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等都有明确论述,尤其是论述了各学科之间统一性的问题,提出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进行联合教育的意见,并强调了大学培养“好”人和公民的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对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进行了反思,认为过多的通识教育会削弱专业教育的深度,并进行修正。2002年哈佛大学推出了《通识教育特别小组工作报告》。2009年开始,哈佛大学再次进行调研,收集师生意见,并重修设计了新的通识课程体系,认识到坚持高等教育中专业精神的发展必须佐以通识教育才能达到平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未来能力与批判精神,以及重视未来社会责任的医院,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能确切贡献于社会。

哈佛大学新的通识课程分为美学与阐释理解、文化与信仰、经验与数学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宇宙课程、世界与社会、世界中的美国等八大门类。其中,文化与信仰门类课程是发展学生对人类传统文化和不同信仰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伦理推理门类课程是培养对道德、政治信仰和实践的思考、评价和推理分析能力,世界和社会门类课程是研究美国之外的国家及其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问题,世界中的美国则是从历史和未来的视角研究美国的制度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