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title}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 2021届)
论文题目 |
信息技术课程微课学习方式的变化研究 |
学生姓名 |
钱泽宇 |
学号 |
2017212212169 |
专 业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 |
班级 |
计算机171 |
指导教师 |
刘文浩 |
职称 |
高级讲师 |
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教务科
文献综述基本要求
一、文献综述 含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主要成果、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等内容,字数不少于3000字,力求内容切题,具综合归纳性 二、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目录 所查阅的中外文献资料不得少于15篇(其中至少2篇外文文献),含作者、书名或论文题目、出版社或刊名、出版年月或期号及页码等,未经本人查阅的文献资料目录不得列上 |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的有机化学教授 LeRoy A. McGrew 在1993年提出的“60 秒有机化学课程”,目的是让非科学专业人士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也能了解化学知识,并希望将之运用到其它学科领域。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的Terence Kee教授提议,让学生对特定主题进行一分钟演讲(One Minute Lecture, OML)。他认为,学生在特定的领域中应具有掌握核心概念的能力,以应对快速发展的学科知识及交叉学科的融合,在准备过程中,学生必须去思考那些与主题相关的、应被熟悉掌握的核心概念。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San Juan College)的高级教学设计师 、学院在线服务经 理戴维·彭 罗 斯(DavidPenrose)正式提出了微课这一概念,并运用于在线课程。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微课不仅可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远程教学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巩固学习。
国内研究者对微课有着不同的解读。率先提出微课概念的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将之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即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lsquo;生态环境rsquo;,是在传统的教学资源类型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
可见,在微课概念的界定中,国内研究者更加注重微课与实际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等内容的结合,并丰富了微课的内涵。
(二)研究主要成果
首先就成效方面来说,学生通过微课显著提高了学习频率,当脱离传统课堂,没有老师提供相关学习材料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在微课平台上进行资源搜集。这个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增加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目前微课学习模式逐渐常态化,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合理安排空余时间,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解决了学生之间能力存在差异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公平的学习参与机会,在微课平台上学生递交的作业、作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较传统模式有极大的进步。
通过在微课社区与教师、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以及进行知识面扩展的过程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显著提高,而且改善了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下,越来越多爱提问的学生涌现出来。总体而言,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微课学习,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习惯的逐渐养成,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极大的意义。
(三)发展趋势
微课最早源于美国两位化学老师的翻转课堂以及可汗学院,他们将教学内容录成短小的视频,放在网络上供学习者学习,形成了微课的最初形态。在中国,最早于2011年由胡铁生提出微课的概念,他给微课下的定义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具有微知识、微时间、微学习、微成本以及完整性的特点,是信息化背景下较好的一种学习资源,也是学校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资源。
微课是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已得到教师广泛的关注,并积极尝试应用。它提倡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自主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克服学习中的问题。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中职生是一个思想活跃,头脑灵活的群体,具有对新事物乐于探索的个性,但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学习状态容易出现倦怠的现象。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微课以“短小精悍”的特点,能以短小的视频呈现完整的教学内容。教师在中职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引入微课进行教学,恰好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和高效。目前,较多中职教师尝试将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点重复地进行讲授和操作,而是以简单、直观、通俗易懂的多媒体进行展现。这样可以让学生不限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而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随时在线上线下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了课堂翻转教学、个性化教学、移动式学习的多元化教学。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个人计算机能力差异较大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毕业于不同的学校。他们原有的学习过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和个人素质等都与学生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部分学生能熟练打字并操作计算机的应用软件,常用的系统工具的使用和网络的应用都很熟练。此外,有些学生还掌握了一门编程语言,比如python或者接触过scratch。
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水平几乎停留在网络的使用上,大多都是平常玩电脑游戏,或者使用社交软件,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其他功能。有少数学生,由于家庭因素,很少接触或不接触计算机,因此这部分学生不具备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学生自主学习在计算机课程中不易实现
现在我们强调的是课程改革,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实现,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促进者的角色。教师讲解理论知识,演示,然后学生们在课堂上练习。这是我们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有时,学生的练习内容和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完全相同。其他老师上课不讲的内容,他们就不会开始讲了。学生通过回忆老师讲的例句进行练习。然而,这种课程学习模式并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课程中的自主学习。
3、微课推广流于形式,难以形成体系
目前国外微课有大量的民间力量广泛参与,而国内则多通过官方机构主导的各种微课竞赛来进行推广,微课并没有被广泛引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导致学生对其不甚了解。调研数据显示,42.03%的学生对微课资源有所了解但从未尝试,24.15%的学生仅仅听说过,14.49%的学生从未听说过微课,而仅有19.32%的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计划学习,这反映出微课的推广和接受度还存在不足。另外当前的微课资源无法构建完整知识体系,难以满足学生深度了解、掌握一门课程的需求。现有微课资源多是用于参与评比的“碎片化”知识点,很少有与课程对应的系列化微课,所以难以运用于日常教学。
图1 学生对微课了解程度(百分比)
4、教师开发微课技术不够,缺乏多元化设计
调查显示,50%以上的学生认同微课要趣味性强、设计新颖、内容丰富。教师对于制作微课视频的各种多媒体技术掌握不够,导致了微课视频镜头单一、切换不够流畅、字幕与内容不同步、视频画面不够清晰等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而影响到学习微课的积极性.
二、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目录
[1]谈珂艳. 微课程在小学scratch教学中的应用 [J]. 汉字文化,2020,16:138-139.
[2]刘韶丽,陈守家.浅谈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开发 [J]. 中国培训,2020,8:77-78.
[3余乃钊,梁露艺.远程教育网络教学微课程设计探究 [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4:35-39.
[4] 荆瑞红.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J]. 科技视野,2019,34:100-101.
[5]丁春兰.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建设初探——以学习通为例 [J]. 科技风,2019,36:47-50.
[6] 林永.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探析 [J]. 湖北农机化,2019,23:162-163.
[7]娜仁高娃. 面向MOOC的微课程设计——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 [J]. 智库时代,2019,17:140-147.
[8]张蓝春,王相辽.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以《Photoshop数码照片处理教程》为例 [J]. 计算机产品与 流通,2019,4:259-260.
[9]叶肖华. 基于翻转课堂的中职PS课程微课设计可行性研究 [J]. 科技创新导报,2019,7:225-256.
[10]肖金芳. 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以Photoshop课程为例 [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2:57-60.
[11]李刚. 基于Camtasia studio的交互式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8,3:94-97.
[12]杨志军,雷宁,汪洋,吕翠莲.“互联网 ”背景下基于知识地图的高中微课设计与组织研究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6:93-96.
[13]马潇潇. 微课在中职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应用中的探索 [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8:192-193.
[14] Yan Zhang , Dong Xie , Jie Xiao , Jiang Tong. Research on Changes of the Learning Method for “UniversityComputer Foundation” by Micro Lecture in China.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novation, Vol.3 No.3, 2016, pp. 89-91.
[15] Liang Chao.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 lecture in the Gymnastic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unan, China, ISSN 2522-6398 Vol. 2, Issue 2: 183-187.
资料编号:[269703]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 2021届)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