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汇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有很多,而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的同时,汇率作为联结国内外商品市场以及金融市场的纽带,其变化又会对国际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国内外众多经济学者对汇率的影响因素做出了各类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术界对汇率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汇率决定的理论。15世纪意大利弗罗伦萨的经院学者罗道尔·波利斯提出了“公共评价理论”(又称为“供求理论”)来解释汇率的变动。英国学者GeorgeGoschen(1961)较为完整地提出“国际借贷学说”,该理论认为汇率是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之后,在纸本位制下,货币逐渐和黄金脱离,汇率的决定失去了由贵金属含量决定的铸币平价这一客观基础。瑞典经济学家Gustav Cassel(1918-1921)提出了“购买力平价说”,该理论认为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因此,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凯恩斯(1923)提出了“利率平价说”,该理论认为两国之间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的利率有密切的关系。二战以后建立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蒙代尔和J·马库斯·弗莱明提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模型,简称M-F模型),即通常所说的经典M-F模型。该模型是研究开放经济环境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典模型之一,并形成了现代汇率决定理论的基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比较有名的汇率理论为“资产市场论”,该理论从资产市场的角度来考虑汇率,认为汇率变动是为了实现两国资产市场的存量均衡,均衡汇率即是两国资产市场存量的供求都达到均衡时的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这一理论又分为两大分支,一是20世纪50年代,J.E.米德首先系统提出的货币分析法,包括弹性价格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二是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森(W.Branson)于1975年最早提出,该模型放松了货币模型对资产替代性的假设,认为各种资产之间并不具备完全的可替代性,至少存在资产收益的差别。Taylor(1993)提出“泰勒规则”,认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利率应是对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做系统性响应。
基于上述汇率决定理论,Heston Summers(1991)用较多的数据建立了一个模型,得出了以下结论:如果一个国家有比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那么这个国家的汇率水平也比较高。Frankel和Dominguez(1993)通过对各自国家货币兑美元的汇率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各国央行的外汇干预政策会显著影响汇率的波动情况的结论。J.L.Stein(1994)研究了一下均衡的汇率理论,把不考虑投机行为、经济周期、外汇市场干预等条件作为前提,解释了一下均衡条件下的汇率:由本国经济条件决定的汇率,它使得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水平处于一个均衡的状态。Lewis和Kaminsky(1996)研究发现外汇干预反而不利于汇率的稳定。Yamamoto和Fatum发现外汇干预水平越高,汇率波动幅度就越大,外汇干预的有效性就越低。Rogers(1998)查找了从1889到1992年美国的资料,并建立了模型,分析了一下美国货币供给和汇率的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货币供给对汇率的影响相对较大,幅度接近40%。Fratzscherhe Ehrmann(2005)发现德美两国关于经济政策的新闻会显著影响到欧元的汇率走势。Choudhri和Hakura(2006)分析了69个国家,研究了汇率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一个模型来得出以下结论:汇率和物价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能够给货币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参考。Nogueira Junior和Leon-Ledesma(2007)研究了一下汇率和物价的关系,并建立了模型,模型得出了以下结论:一个国家的通胀水平和汇率水平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且这两者的关系是非线性关系。Beckmann(2017)运用传统VAR模型对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其他国家的汇率预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反应系数显著为负。
(二)国内研究现状
范敏和易纲(1997)发现利率平价因素能够良好地预测和解释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王爱俭和郭庆平(2007)发现名义汇率和名义利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显著。干杏娣(2007)、刘林和朱孟楠(2010)、司登奎(2016)发现我国外汇干预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是显著的。张丽(2010)认为中美利率差是造成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陈东守和高艳(2012)发现利率和人民币汇率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在过去的五年发生过转变,时间节点恰好是2008年金融危机。杨长江和皇甫秉超(2012)认为人口结构不仅通过需求面对实际汇率产生影响,还会通过供给面的巴-萨效应和要素禀赋效应对实际汇率产生传导机制。池光胜(2013)从全球的大面板数据角度着手,验证了人口老龄化和实际汇率的关系,老年人口比重每上升1%会稳健地对实际有效汇率造成2%的升值影响,并且通过样本分组发现实际汇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密度较大国家的老龄化的变动更加显著。徐中刚和高伟刚(2013)认为中美利率差会显著影响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情况。何诚颖(2013)搜集数据发现外汇干预能够有效地稳定汇率。许俊(2013)分析了一下人民币汇率问题,并建立了一个模型,得出了以下结论:贸易净出口和通胀率是影响一个国家汇率的主要因素。马千里和唐文进(2014)通过模型实证研究,认为利率不会显著影响人民币汇率。曹阳和金成晓(2014)运用比较计量的研究方法,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均利率波动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在逐渐增加。黄寿峰(2016)研究了一下汇率的传递效率,并建立了一个模型,模型得出了以下结论:在1998年8月之前,汇率的传递效率较高,之后,汇率的传递效率下跌的特别快,并且通胀水平和汇率传递效率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吴胜金、王升泉(2016)构建了噪声交易模型,发现人民币汇率主要受中美隔夜利率差的影响。盖静(2018)发现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能够有效解释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情况。陈六傅(2017)、刘厚俊(2018)分析了一下人民币汇率问题,并建立了一个模型。模型得出了以下结论:如果物价水平不同的话,那么,物价的传递效率就不同,汇率的变化幅度也不同。调整汇率是不能解决外部不平衡问题的,只能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去解决。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 国际收支。一国的国际收支项目主要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而国际收支对汇率的影响也是具有决定性的。
- 通货膨胀率差异。不同国家的货币之间存在汇率比价,是因为其所代表的价值量不同,而物价正是货币价值的体现。一般来说,一国的通货膨胀率越高,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越低,则该国货币贬值越严重。
- 利率差异。如果一国的利率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不断上升,则该国对其他国家资金的吸引力会增加,刺激外资不断涌入。在外汇市场上,对该国货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在货币的供给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可知该国货币的汇率不断上升。
- 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一般情况下,短期内,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上升会导致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贬值,但在长期对本币升值起着重要的作用。
- 中央银行对外汇银行的干预。一国货币当局通过影响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中央银行可以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或卖出某一国家的货币来维持本币的汇率。
- 投机行为。在外汇市场上,国际投机者的投机行为也会影响汇率。投机行为通过外币的买卖来影响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汇率。
- 人口因素。人口因素的变动会对经济增长、储蓄、经常账户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一国实际汇率的变动。
- 发展趋势
自1960年以来,特别是进入80年代,经济学家们对汇率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在研究的过程中,经济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基本经济要素的变动会影响到实际汇率的均衡值,而对均衡汇率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提出的购买力平价理论。但是随后,人们发现在现实经济中所见的现象与购买力平价理论有很多区别。实际上,20世纪英镑、美元、日元、德国马克等主要货币的实际汇率均发生了较大的波动。于是,很多经济学家感到汇率应是动态均衡的,并不像购买力平价所描述的那样简单地与物价指数相协调。而且,汇率可能会随着贸易条件、劳动生产率等基本经济要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