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学者的研究综述
195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Markowitz提出的均值—方差模型,主张用平均收益率和标准差来衡量资产的收益和风险,打破了投资组合理论中只有定性描述的局面,为定量投资研究提供了先例。在此基础之上,研究股票的收益率与单一因素及多种因素之间关系的各种指数模型被相继验证, 量化选股技术开始被运用到投资领域中。在众多量化选股策略中,多因子选股策略无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它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将不同种类和模块的信息进行高效的综合分析,确定最佳选股方案,从而对投资行为进行指导。
在一篇极具影响力的文章中,Fama- French(1996)显示了他们的三个因素模型,包括市场超额回报、基于市场公平(SMB)的要素,以及基于书对市场(HML)的因子,总结了对1990年代中期回报交叉的当前理解。然而,在过去15年中,即使是Fama-French模型也无法解释广泛的横截面异常。突出的例子包括动量、收益后公布漂移,以及平均回报与特殊波动性、财务困境和净股票发行的负面关系。
2.国内学者的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投资环境变化较快,股市规律也在不断演变。早期基于三因子模型的研究结论亟需使用最新的数据、最新的模型进行更新与补充。少数国内学者关注到Fama and French(2015a)提出的盈利能力和投资风格因子在中国A股的适用性,但研究结论却不尽相同。高春亭和周孝华(2016)认为五因子模型要优于三因子模型,赵胜民等(2016)认为盈利能力和投资水平因子无益于诠释股票组合的收益率,Guo et al.(2017)指出规模、价值和盈利能力因子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但投资风格因子冗余。这几篇文章仅在全样本下比较了五因子与三因子模型的表现,研究结论差异较大。学术界更加关心新的因子在经过三因子模型风险调整后还是否具有显著的风险溢价,但这几篇文章并没有对此进行检验。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检验盈利能力和投资风格因子经过三因子模型调整后还是否具有显著的风险溢价,证实了在三因子基础上加入这两个因子的合理性; 之后在全样本以及细分样本下检验了多种模型在A股市场不同时期的适用性,并为动量或反转效应存在性这一争议性话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目前学术界从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对比分析股改前后资本市场效率的文献还比较少,刘维奇等(2010)以三因子模型作为实证检验方法的理论依据,通过股改后回归截距项更小来说明股改后市场效率提高。但该文章仅按照规模和账面市值比分组进行研究, 而且股改后样本仅做到2009年,本文将首先检验中国股市的数据结构在股改前后是否发生变化,再以五因子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选取更长时间段的样本,采用多个评价指标,在多种分组方式下通过分时期检验来探究股改前后各因子的风险溢价情况、五因子模型的解释能力以及资本市场效率的变化。
(二)研究主要成果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