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互联网 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源于上个世纪的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经过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教学效能核定运动的熏陶和影响以后,有效教学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就有教学效率观的体现。他旨在寻找一种简单可行的教学方法,利用该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尽可能教得少,学生却可以学的多[3]。国外学者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主要从以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这几个维度展开[4]。
国外对教师有效教学的研究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以研究教师特征为中心。早期的研究主要针对教师的特征。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被认为教师要具备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与教学相关的特征品质。卡特尔对教育官员以及在校师生等进行了调查,总结出了“优秀成熟教师身上10项最重要的显著特征”。虽然课堂的有效性与教师的特征有关,但是早期的研究忽视了课堂的实际。不过早期的研究也为之后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以研究教学过程为中心。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开始研究课堂教学。杜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情况。加涅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参与教育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学者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但并未忽视教师教的作用,反而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西方学者在该阶段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 以研究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为重心。该研究阶段从理论层面上升到了策略层面,提出了许多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策略,并对涉及到的策略进行详细的阐述[5]。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定义的研究,国外研究者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定义归纳为以下三种取向。一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取向定义。这个界定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终身学习态度的学习;二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技能取向定义。这样的界定更多的立足于教师的技能的角度;三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成就取向定义。这样的界定重在提高学生成绩,不让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1]。其实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但共同的观点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
对于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早期把教师作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后来学者把注意力扩展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师生的互动上。为了使得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学者还发现教学环境也会对教学有效性产生影响。
国外学者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方面。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甚至具体到每个教学环境,坎贝尔为教师和学生总结出101条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教育学的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有基本学习技能的策略,也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环境方面,国外比较注重通过教学媒体的运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者认为,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获得反馈、不断改进他们的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从而提高在课堂上学习的有效性。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