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下进口冷冻食品溯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2022-03-16 22:48:34

引言

自从2019年12月底,湖北省武汉市疾控中心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新冠疫情这时候无声无息的来了,2020年1月,新冠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爆发,武汉作为新冠爆发的中心,无疑疫情最为严重,全国各地医疗人员赶往支援,全国人民在临近春节这个热闹的时候,基本居家隔离,防止疫情扩散。经过无数人员的奋战,终于控制了疫情,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也在飞速下降。

厄瓜多尔三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输入我国过程中,其集装箱环境、货物外包装相关样本检出新冠病毒阳性,存在被新冠病毒污染风险。从进口三文鱼到冻南美白虾,涉及进口冷冻食品的新冠病毒事件频发[1]。同时新冠疫情检测发现不少本土患者人员的感染主要来自于国外进口冷冻食品,并检测出包装上的存活有新型冠状病毒,由于进口食品源头管控能力一般,流通过程未透明,中间环节流转信息不明确,进口食品经过市场售卖到消费者手中,检测出冷冻食品包装存活有新型冠状病毒后,进口冷冻食品行业销售量大受打击,消费者对冷冻产品产生了害怕的情绪,毕竟都是未知的,进口冷冻食品批次多,消费需求大,虽然我国的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但我们依旧不能掉以轻心,疫情防控需要时刻从严。为了便于疫情防控,及时控制疫情,恢复进口冷冻产业,设计一个冷冻食品溯源平台,随时了解冷进口冻食品的流向,便于追溯到食品接触人员,及时控制防止疫情扩散,让消费者了解到进口冷冻食品的安全性。

为了提高溯源信息采集的质量,引入第三方政府机构实时监控冷库相应防疫检测等信息提交,提高整个溯源过程的可信度,也提高了食品的安全和企业的信誉,各种标识、跟踪技术的完善,为溯源系统建立打下了基石,通过对市场的需求以及顾客的现状,采用二维码技术溯源,方便消费者查询,同时也方便第三方的检验,防止未检测食品流入人员聚集的市场。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现状

研究背景

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以前的我们只为填饱肚子劳动、担忧。现今我们的生活逐渐富裕,不再担心饿肚子,食品的安全成为了我们当前需要迎接的一个巨大挑战。比如禽流感、口蹄疫和疯牛病等各类疾病在全世界内爆发传染。曾经经常听到的地沟油,瘦肉精之类的触犯食品安全的行为,引发的事故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食品引发的安全问题,不仅仅危害了人们的健康更严重的危及人们的性命,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关于食品可追溯性(Traceability)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权威定论,联合国品 法典委员会(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给出的定义是指能够追溯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任何指定阶段的能力;欧盟委员会(E C178/2002)关于食品可追溯性的定义是指在食品、饲料、用于食品生产的动物或用于食品或饲料中可能会使用的物质,在全部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发现并追寻其痕迹的可能性[2]。1986年爆发的疯牛病,英国政府兽医人员解剖“疯牛”,发现牛的脑部呈海绵状病变,正式命名为牛脑部海绵状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3]。但是到1996年英国的卫生部长才宣布,疯牛病可因食用牛肉传播给人。1996年,日本因为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品有4000多的日本人中毒,最后导致12人死亡的大型食品中毒事件,2000年韩国爆发口蹄疫,导致原本从韩国进口猪肉的国家停止对畜牧业的进口,韩国大量猪肉滞销,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养活着14亿人口,食品也是快消品,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导致这些的原因很多,工业的对土壤、水源的污染,农药、化肥、饲料的不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过度使用,无良商家为了节约成本,使用地沟油、劣质原料,以次充好。2003年5月起,安徽阜阳地区相继出现婴幼儿因饮用劣质奶粉而腹泻,重度营养不良的情况。2003年5月以来,因食用劣质奶粉出现营养不良综合征的共171例,死亡13例。2008年9月8日甘肃岷县14名婴儿同时患有肾结石病症,引起外界关注。至2008年9月11日甘肃全省共发现59例肾结石患儿,部分患儿已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同时已死亡1人,这些婴儿均食用了三鹿18元左右价位的奶粉。2011年3月,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灯塔村1组,一个叫马厂的废弃的养猪场里,几个陌生男子频繁出入,搬来锅炉、砌起灶台,每天烧煮从村外拉回的潲水。4月20日,走马镇派出所民警获悉后,在养猪场内将老曹等6人抓获。由此查获西南地区最大规模地沟油案件。2009年广州发生首例瘦肉精中毒事件,70余人住院治疗,检测出63头问题生猪,所有病人中无危重和死亡病例。2009年4月,广州接连查获来自湖南、河南等地的瘦肉精猪40多批次。这些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警醒我们食品安全有多么的重要。

国内外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是由于20世界70年代爆发的疯牛病疫情,因此最早制定和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的一批国外发达国家都将食品安全的矛头对准了牛肉等畜牧类产品。2000年1月发布的“食品安全白皮书”首次提出“农场到餐桌”的概念,同年颁布的(EC)1760/2000法令则要求欧盟成员国建立起牛肉等畜产品的可追溯系统,2007年出台《牛肉标识法规》并于2013年修订,详细规定了牛只耳标、护照、记录信息等[4]。国外以欧盟和加拿大为代表的的国家由一个专门设立的部门对肉品追溯进行管理。虽然美国采取多部委合作,实际上对于某个特定产品,仍然由单一的一个部门对产品的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集中了资源,提高了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在信息管理上,美国的NAIS信息系统数据库中记录着国家养殖场和国家动物的信息、澳大利亚NLIS数据库等国家级数据库对录入的信息有统一的标准,由国家进行管理分析。同时,各国均开始或已经制定法律支持系统信息的真实。

我国也存在着商品进行溯源标记,进行防伪,质量等管控,严把商品的每一个关口。我国的溯源系统体系的研究主要在水产品,粮油蔬菜水果,畜牧产品,禽类产品。中国的追溯体系的研究与2002年开始,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制定了一些标准。2004 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农产品生产管理档案、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农产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同年由北京市农业局和河北省农业厅共同承担农业部的进京蔬菜产品质量溯源制度试点项目,向北京市新发地和大洋路两个批发市场供货。2005年福建省首个肉品质量查询系统在厦门市正式开题,这种系统可以让消费者知晓肉品生产经营的系列信息。2007年,《国家农产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强农产品安全应用技术的研究,包括农产品品种特征溯源技术、农产品产地图谱技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5]。2013年五月,国务院提出严格按照药品监管办法监管幼儿奶粉质量,采用电子监管码,做到全程可追溯,各省陆续开展电子信息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实现流通环节的全程监管。对于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从国内至国外的发展来看,国家政策法规不断的完善等表明食品追溯系统的建立是必然的,而且科技在发展,智能手机与二维码迅速普及,扫码就能知晓食品信息,这为追溯系统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技术支持

追溯系统的技术原理主要分为三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