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FACE规范
随着技术的发展、需求的增加,综合系统的规模几乎成指数型增长,综合系统的综合化不断提升带来如系统可靠性等方面显著提升但也对软件系统的组件可重用性和移植性带来了挑战,在对系统组件可重用性和移植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下,专注于组件可重用性和移植性的设计方案就显得十分重要。
但在这之前几乎没有一个标准是专门针对软件组件可重用性、可移植性而提出的,现有的商用设计方案也不适合大体量系统可移植组件的开发,由开放组织(The Open Group)提出的未来机载能力环境(FACE:Future Airborne Capability Environment)思想可以解决系统软件可重用性和、移植性的问题。
如图所示,FACE思想的宗旨是在硬件计算平台上创建一个通用的软件运行环境,在集成各种标准接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数据建模的概念,通过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共享数据模型实现了软件数据的标准化,增强了软件的跨平台移植能力。使应用软件(由 FACE 组件组成)在只受到很小影响的情况下实现在不同平台上的部署。
(1)FACE多层建模
采用数据模型为可移植组件之间的数据共享提供一种规范化方法。数据建模的目的是定义可移植组件中的数据并确保可移植组件之间的数据互用。鉴于航电数据模型的复杂性,FACE 采用多级分层模型来分离特定的关注。该数据模型不是传统基于类型的模型,而是一种语义模型,它为TSS接口的信息域提供语义描述,这种语义描述是规范的(非任意的),可移植组件开发者能完全指定信息,从而增强可移植组件之间的互操作性。 FACE 数据架构的要点在于建模关注点的分离,分别从概念上、逻辑上和平台细节上对 UoP 之间的数据交换进行建模,如图所示:
1)概念数据模型:概念数据模型(CDM:Conceptual Data Model)的要素包括对实体、可观测量以及用于定义它们之间概念和语义上下文关联的建模。实体或可观测量表示CDM中的领域概念。可观测量是指通过对物理世界的度量而不是计算来量化的事物。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