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测图控制网必要精度和碎部点测量方法探讨文献综述

 2021-10-13 20:16:48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1.历史及现状控制测量学是研究精确测定和描绘地面控制点空间位置及其变化的学科。

最初的控制测量工作是以水准仪和经纬仪为主,其测量精度相对较低,自动化程度低,外业工作量较大。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控制测量的精度不断提高,这使人们开始不断探索更多的提高测图精度的方法。

1950年Opton公司开始发展自动安平水准仪为代表的仪器,其测量精度以及自动化程度远高于传统测量工作的水准仪。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68年Opton公司研制出了第一台全站仪Elta-14,尽管体积较大且比较笨重,但是却具备了现代全站仪的雏形,为测量工作向自动化、智能化等现代方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后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及空间技术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先进的光电子大地测量仪器,如红外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电子水准仪、激光扫平仪等,这些仪器的出现,使得传统测绘仪器体系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到了80年代后期,全站仪成为了数字化地面测量工作的主要工具,一些测绘人员研究探讨了全站仪测量作业精度分析和精度提高方法,以及新的全站仪外业测量方法。

杜文举、刘莹、樊正林[5]等人通过对三角高程测量公式推导和精度分析并结合某公路工程墩身和盖梁等部位高程测量的实践,阐述了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在桥梁过程施工过程中应用的可靠性;范百兴、夏治国[1]等人提出了一种全站仪无棱镜测距方法,介绍了全站仪无棱镜测距的原理,并对常见的无棱镜测距精度和边缘点测量精度进行了测试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张峰[20]对全站仪自由设站法能否用于控制测量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推导,并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不同标称精度的全站仪在不同的施测情况下的精度分布情况与变化规律,得出了较为有效的结论;张志军[9] 、张治中[12] 、郭建东[10] 、汪善根、李彬[13] 等人通过采用解析法测定界址点的坐标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精度分析,找出了影响界址点的主要因素,以及提出了一些可以提高界址点测量精度的建议。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载波相位查分差分技术,又称RTK,该技术能够提供测点在指定坐标系的三维坐标效果,在20km测程内科可达厘米级的测量精度。

由于RTK具有如此高测量精度,人们尝试着把RTK应用到控制测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