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黄土是一种以粗粉砂为主、黏粒次之、形成于第四纪地质历史时期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也是该区域的主要建筑材料、地基基础和地表水与地下水储存交换的通道。
黄土在天然湿度下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抗压缩性,但浸水后其骨架结构迅速遭到改造和破坏,长时间的渗透过程会使黄土的骨架结构崩塌,渗流通道不断被阻塞或淋溶贯通,其强度也随之降低,进而发生变形,导致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诱发地质灾害。
近年来,借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我国欲将西北地区打造成世界上最大、最具有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同时要求重建山川秀丽、青山绿水的大西北。
目前,大量城市群建设、引水工程、削山造城、生态环境改善等项目在黄土高原地区展开,这将改变该区域黄土的自然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影响黄土的强度、抗压缩性、土壤入渗等性质。
鉴于黄土本身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及其物质成分的改变是导致其强度、抗压缩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所以黄土区的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的防治、生态环境的恢复离不开对黄土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深入了解和研究[1]。
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黄土的显微结构、孔隙结构及其对黄土工程性质影响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采用电子显微技术,压汞法测试技术研究了中国各地区黄土的微观结构特征、孔隙结构特征,认为骨架颗粒形态(矿物颗粒接触),连结形式(胶结程度),排列方式(孔隙特征)是决定黄土工程性质的主要结构特征,而又以后者最为重要。
根据这三方面特征的相互结合,将黄土的微观结构进一步分类,并研究得出了微观结构类型、孔隙特征与黄土湿陷性等工程性质的内在联系,取得了一些成绩。
通过对山西潞城黄土的微观结构分析研究,得出黄土的微观结构由:松散结构和密实结构组成。
松散结构的骨架主要由粉粒构成,黏粒和其它细小颗粒赋着于大颗粒表面,起着胶结作用,结构内部和结构之间存在较大的孔隙。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