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
课题背景:
在这个电的使用越来越多的社会,电能的发展正以飞快的脚步向前飞奔,包括电能的产生、传输、应用以及存储。家庭、工厂、交通、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无一不要用到电。电能的应用已经可以影响到全世界的发展进程。
电能的传输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电力输送采用有线的方式实现,通过导线和插座等将电能传输到终端产品。由于输电线路不可能是超导的,因此在电力的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传输损耗。同时线路老化、摩擦、裸露等因素也易导致电火花,大大降低了设备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缩短电器设备的寿命[1-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能使我们摆脱传统的电能传输方式, 可以克服有线电能传输的诸多弊端。通过电磁感应、高频振荡、电磁共振、微波、激光等多种形式实现非接触式的新型电能传输。
利用无线电能传输方式为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以及其他电器设备提供电能就可以无拘无束地使用各种电子电器,而不用担心电缆不够长或插头插座不够多,或者玩着玩着没有电了。这给人们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可以杜绝因废弃电池带来的环境污染[6]。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简介以及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
人类从刚开始利用电能时就期待着一种能实现将电力能量无线输送的方式。早在19 世纪中后期,无线电能传输技(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Technology,简称WPT)就被著名的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提出[2],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早起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项技术只是提出了设想,但同样为后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无线电能传输就是利用一种特殊设备将电能以一种无线形式进行传输,从而可以在无需电缆线的情况下进行传输。现有的无线电能传输方式有电磁感应方式、谐振耦合方式、激光方式、微波方式、电场耦合方式[1]。
在无线电能传输研究上,国外开始的比较早,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最初该技术主要用于为人体内植式医疗电子装置,如为人工心脏起搏器提供无接触电能供应,随后相继有科学家将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用于电动车辆非接触供电,为空中载人娱乐设施提供非接触电能供应,为旋转机器人提供无接触电能供应等,20 世纪80年代起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电子与计算工程系以J. T. Boys 为首的课题组对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Inductively coupple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简称ICPT 系统)这一基本概念,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3]。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