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电阻测量中的杆塔建模问题文献综述

 2022-11-21 15:40:05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发展与能源结构的改变,人们对电力系统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电力系统输电线路重要节点的杆塔,其自身的参数精度要求也日益提高。目前在传输线路的防雷计算中,常用的杆塔模型主要有集中电感模型、单波阻抗模型和多波阻抗模型[1]-[3]

集中电感模型是我国现行规程的防雷击算所采用的杆塔模型(等效模型见图1)。在最初建立的输电线路中,杆塔高度一般低于30m,所以用集中电感模拟杆塔,忽略杆塔上的波过程,导致计算结果过于保守。随着输电系统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杆塔高度越来越高,采用集中电感模型计算的准确度有所降低。

图1.集中电感模型

随着高杆塔的出现,考虑到雷电波从塔的顶部运动到塔基是需要时间的,单波阻抗模型被提出并用来模拟杆塔。单一的波阻抗模型通过简单的几何形式来表示杆塔。Wagner和Hileman采用了圆柱形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杆塔的阻抗随着波从顶端传播到基角不断变化[4]。Sargent 和 Darveniza对圆柱形模型加以改进,采用圆锥形模型 [5]更加精确地计算出杆塔模型的参数。最著名的单一波阻抗模型是由CIGRE提出的杆塔模型[6] ,其等效模型见图2。

图2.单一的波阻抗模型

在当前杆塔结构复杂、高度很高的情况下,考虑到波在杆塔上的行进、杆塔自身结构、不同高度对地电容的变化,Yamada和Ishii提出了多波阻抗的杆塔模型, 将杆塔按上、中、下横担分成四个部分。T. Hara 和 O. Yamamoto提出了一种改进模型[7],其中计算了撑杆的效果(用平行于主腿的无损导线表示)和横臂的效果(用连接点处分支出来的无损导线表示),这种最终改良模型如图3所示。多波阻抗模型不仅考虑到了波在杆塔上的行进,还考虑到了杆塔的自身结构、不同高度对地电容的变化,所得结果更加符合高杆塔的波阻抗。多波阻抗模型建立的基础是垂直导体不同高处的波阻抗不同,相比单波阻抗模型,计算精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图3.多波阻抗模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