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价文献综述

 2021-11-01 22:17:00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价(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及意义 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发展背景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受到传统化石能源枯竭的影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需求增长与能源紧缺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取得长足发展,水电装机、风电并网容量、新增光伏产业、新增光热产业及生物质能利用规模等均居世界前列,但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及技术问题也逐渐显露,如:单一的分布式光伏、风电等采用自发自用模式,难以合理计算项目投资回报率;由于资源禀赋与负荷中心的逆向分布,部分地区消纳市场容量有限,弃风弃光弃水问题日益突出[1]。

以2015年为例,全国弃风电量达到3.391010kWh,弃风率为15%,弃风损失约170亿元[2]。

此外,可再生能源有随机性和间歇性的特点,会对电网系统产生不利影响,使得电网系统调频、调压能力和抗扰动能力下降,容易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带来压力。

为了提升能源系统整体效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发展、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适应供能方式向绿色高效、贴近用户的转变趋势,我国提出了实施多能互补系统集成优化工程的的目标,要按照各地区不同的资源条件和用能对象,采取多种能源互相补充和梯级利用,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合理保护和高效利用能源资源的措施。

国内外研究机构从电源特点及互补方式、系统设计、集成优化等方面开展研究,深入探讨了多能互补实施方案及关键技术。

多能互补技术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互联网的物理基础,对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和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3]。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2016年7月出台《关于推进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了2种模式:(1)面向终端用户电、热、冷、气等多种用能需求,因地制宜,统筹开发、互补利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布局建设一体化集成功能基础设施。

通过天然气热点冷三联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智能微网等方式,实现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2)利用大型综合能源基地风能、太阳能、水能、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组和优势,推进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系统的建设。

同年12 月国家能源局公布了《首批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评选结果公示》,评选出了23 个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对于进一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对化石能源的替代过程,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我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