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8 10:26:18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文献综述

摘 要:创新是当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发散性思维作为创新的核心,贯穿学生的各个成长阶段,其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已成为当代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本为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概括了专家学者在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研究上的各种发现。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影响因素;方法

  1. 文献综述
  2. 研究现状
  3. 国外研究现状

自1918年Wood-worth首先提出分散思维的概念以来,人们对创新性思维有了新的本质的认识,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fort)在对发散性思维进行研究后,于1959年在《创造力的品质》中对发散性思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描述,他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同时他也把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生产信息,从同一来源中生产出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并以此认为其有三个主要的特征,即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以此为基础,他又设计出发散性思维的测试,即《吉尔福特创造力测验》,至今仍被广泛运用。在吉尔福特的影响下,美国的托兰斯等人也提出了创造力测试,即《托兰斯创造力测试》。沃利奇和凯根也提出了没有时间限制的测量观念联想的生产性和独特性的发散性思维测试。

吉尔福特认为求异和转换是发生创造性思维的两条途径或者是两个主要方法,他认为只要有发散性的参与,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的发生。但是,此时的理论并没有和教育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欧美的一些心里学家在吉尔福特的理论上有了更深的研究。爱德华·德波诺1997年在《横向思维法》中认为横向思维是能更有效产生新思维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与纵向思维互补。

上世纪80年代,委内瑞拉便通过开设“学思维”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此外,美国和加拿大等许多国家也进行了与思维研究有关的课程。

近年来,发散性思维已被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纳入重要研究课题,21世纪以来,各国在教育课程改革中也都开始强调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古代对发散性思维的研究也比较突出。《诗经》中所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及我国古代对“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随机应变”的论述。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生动的描述了发散性思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