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初中数学教材比较
——以《实数》为例
摘要:严格的实数定义大学本科阶段才会接触,但是早在初中阶段,学生对于数域的认知就扩展至了实数范围,这给初中学生对于实数的理解带来了一定难度。而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可以很大程度的辅助教师的教学。本文针对已有的教材多维度比较方法与实数相关教材内容的分析展开综述,总结前人研究成果。
关键词:实数教学; 教材分析; 教材比较
一、文献综述
(一) 比较教育与教材比较
1. 比较教育学
“比较教育学之父”朱利安在1817年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一般被认为是比较教育学的开端。而比较教育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弗里德里希·施奈德(Friedrich Schneider,1881~1974)是与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IsaacLeon Kandel,1881~1965)和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汉斯(Nicholas Has,1888~1969)同时代的著名比较教育学家,为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1961年出版的德国《比较教育学》中,施耐德就谈及:“各种培养教师的学习计划中引进比较教育学的呼声正日益高涨。在美国的师范大学里已经开始引进了比较教育学,在其他的文化发达国家里也不可能回避这种要求。”[1]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家贝雷迪强调教师每天都应该用比较的视野和角度来武装自己。教育者首先应该准备处理好正在增长的教育的国际责任;其次,我们应该逐渐意识到比较的视角使得我们对自己教育和文化的理解更加清晰和明确。比较教育有直接的实效价值。每个教师都应该学习比较教育。[2]
与此同时,比较教育学开始在国际教育界掀起浪潮。197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第一届大会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召开。《比较教育学和国际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为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之一。[3]近些年,国内大量学者也致力于比较教育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文。例如国内数学教育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数学教育学报》就在期刊内单开一栏“比较数学教育”,每一期都会选出有意义有深度的比较数学教育相关论文。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