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业板新股破发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2021-10-15 21:00:15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我国股票市场自建立以来,新股申购一度被认为是不存在实际风险的安全投资地带,但2010年以来的破发现象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新股发行的潜规则,即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比例超募资金)现象,其中尤以创业板最为凸显。创业板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市场,新股一股难求的现象是曾经中国资本市场的特征之一,破发,曾经仅是一小概率事件,但现今创业板的破发潮让打新者迷茫,让炒新者困惑,无论哪种参与方式,被套牢都变成了大概率事件。创业板是不同于主板和中小板的概念,中国创业板市场更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不仅资本的存量比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小得多,而且股票的波动性也大许多,市场波动方面具有很多独特的特征。与深圳主板、中小板相比,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必须具备的条件较低,公司规模小,但成长性较强。同时,创业板破发是市场各参与主体博弈的结果,其中市场行情及发行者、承销商、投资者的决策都是影响新股上市是否破发的重要因素。我国创业板从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企业挂牌创业板至2012年6月30日共上市332家企业,共46家公司首日上市跌破上市发行价,共76家公司首月上市跌破发行价,总发行股560.86亿,其中流通股本212.51亿,上市公司市价总值8532.67亿元人民币,其中流通市值3060.11亿元人民币,行业覆盖包括制造业,信息技术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传播与文化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以及采掘业等。

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个年轻的市场,创业板更是初出茅庐,由于较快的增长,自身存在很多非合理性,对创业板新股上市首月破发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无疑对我国股市的改革与完善起到关键作用。同时通过对创业板新股上市首月破发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弥补和完善现有创业板IPO定价理论与方法。

从现实意义上来看,通过分析创业板IPO首月破发影响因子能够帮助发行人有效地控制发行风险,帮助承销商降低承销失败的风险;有助于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减少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和盲从投机现象,进而能够提高投资收益率,从而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的整体协调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关于新股首日收益率的研究,一直是资本市场领域的热门话题。过去股票市场长期存在的新股首日收益率过高现象导致以往研究集中于对首日收益率为正现象的解释,而对首日收益率为负(即新股上市首日跌破其发行价格)的现象关注比较少。自2010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新股破发成为一种常态。我国创业板处于发展初期,对于建立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非常值得关注。

从制度方面讲,刘硕(2010)从机构投资者行为角度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新股破发的原因,认为新股破发不仅在于一级市场的高定价和高市盈率,也取决于二级市场投资者交易活动对新股走势的影响。[9]毛文(2011)从我国新股发行询价机制方面论述了新股破发,通过对2009年6月30日至2011年3月1日上市的153只股票,其中43只为首日破发股进行统计分析,认为询价对象通过询价制度与发行人共同操纵发行价格,询价制度的改革发展还未跟上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进程。[10]丁度(2011)认为破发是市场自发的、对新股发行定价过程中产生的泡沫进行调整和消化的一种行为。[3]谢百三、范川(2011)以三高为突破点,描述性的阐述我国新股的破发状况,认为需要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新股发行及上市制度。[14]

从定价方面看,陈东东(2011)使用2010年A股市场IPO数据,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法调查IPO公司的内在价值和投资行为因素对于IPO破发的影响。研究发现,除盈利能力指数以及发行中签率对于IPO破发有显著的影响,其他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1]陈友翠(2011)选取了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开板至2010年10月19日为止上市的128家IPO公司为研究样本对IPO定价机制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为IPO抑价率与换手率、时间间隔及发行规模正相关,与公司规模负相关,但是其结论局限在数据上,并未引申拓展,给出投资建议。[2]

从参与IPO机构方面看,薛晓琳(2011)从市值管理角度定性提出作为创业板公司的管理者们在公司刚刚起步的时候,更应当学会识别风险和把握机会,运用市值管理的管理理念,使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强。[15]肖奇(2011)定性的从发行公司、政府、承销商、投资者四个维度去探究本轮新股破发潮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1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