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涉及学科要求探讨文献综述

 2022-08-09 15:09:25

{title}{title}

摘要:浙江作为新高考改革的试点之一,新高考已经实行了三个年头。其中不乏叫好与喝彩之声,但是同样暴露出了很多不合理的问题,如学校排课问题,学生分班问题和选考科目学生数量出现明显的不均衡。物理选考考生人数呈断崖式减少。各科之间的选考人数也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技术也加入选考科目“七选三”的队伍。

关键词: 浙江新高考; 选考; 物理

一、文献综述

这次浙江新高考改革是新中国高考建制以来力度幅度最大的一次高考改革。改革一经实施便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乏一些质疑。浙江新高考制度通过赋予学生选择权而凸显出许多突破性价值。 由于高考制度本身复杂灵活,浙江新高考改革要进一步解决包括学生课业负担、选考科目确定及考试时间与考试影响、基于考试竞争不充分的区分度与竞争合理化问题等方面困难。 通过推迟选考及学考时间、减少考试次数安排,可以有效减少或缓解这些问题。 高考制度中存在诸多两难矛盾,相关改革的推进应当兼顾科学性与公平性。随着改革逐步推进,一些问题就逐渐浮出水面。

浙江高考改革必然会带动相关的一系列规则变动,胡晓红在《选择性-浙江高考改革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共同目标》中提到,浙江高考改革势必会推动高中新课程改革,两项改革的契合点就是选择性教育,高中选课为高考选考创造了条件,而高考选考也必定进一步促进高中的课程改革。但是因为没有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和尝试,造成了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并不同步推进,从而造成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任务还没有完全落实,新课程理念还远未成为自觉的行动。主要表现有:只围绕高考科目开设课程,弱化课改要求,挤压选修课程的课时;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空间不足;个性发展仍未得到应有关注,育人模式转型效果不佳;过度应试的局面尚未明显改变,学生学业负担仍未实质性的减轻。二是全员走班教学没有全部到位。选修课走班实施比较普遍,但必修课的分层走班教学没有得到较好的推广,总体感觉走班教学尚未得到全面的落实。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研究校本化分层处理各科必修、选修课程内容,制定分科分层教学要求;要建立完善选课制度,编制选课指南,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特长、学科学业基础、专业发展性向、大学招生要求自主选科目、选层次、选教学班级。三是建立和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成为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高考改革不分文理,促使学生从文理分科学习转变为多选择跨文理的学习,必将唤醒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个性需求,从选课到选考、选专业、选职业,普通高中学校从高一新生进校始就要开设“高中学生生涯规划发展”相关课程,让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科学制定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鼓励并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制订个人高中三年的学科修习计划,合理确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考科目、层次和进度。这么多不合理的地方,作为旁观者都觉得实施起来会相当麻烦,更何况身处其中的老师和学生们,想必更是苦不堪言。

新高考带来的种种变革影响着课程改革的同时,对有些课程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名物理系的学生深有体会。物理这门课程在新高考下面临着巨大压力。有数据显示,自新高考改革实施以来,选考物理的考生大幅下降,2017年全省高考考生一共29.13万人,选考物理的仅有8万人。选考避开物理渐渐成为一种风气。许多家长和考生甚至觉得能不选物理就不要选。由此看来问题是何等的严峻。在《新高考“弃物理”成趋势》一文中写道,物理遇冷”的背后,隐伏着考生和家长反复的权衡与算计。相对于其他科目,物理学科比较难是主因。浙江的选考科目采用赋分制,这就意味着卷面分不是最终成绩,要根据考生卷面分在所有报考学生成绩的排名比例给出对应分数。考生基数越小,赋髙分越难,这就造成了选考人数越来越少的死循环。物理遇冷现象不仅会造成大量优秀物理教师资源的浪费。长远看来还会造成未来科技人才的断层式缺失。在刘希伟的《关于浙江新高考改革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也提到,现有的选考制度过于理想化,有许多高中的师资力量根本不可能让学生依照自身兴趣来选择选考科目,更多的是有选择地提供几种固定套餐供学生选择,有些学校甚至号召学生选择“全文”或者“全理”,并不是学校如何趋利避害,而是师资力量确实有限,无法提供七选三制度的全部选择,由此看来,新高考为了让学生以兴趣来选考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刘希伟还在文中提到,高考选考很大程度上成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拼,更成了一种策略上的较量,最后反而远离最初让学生发展个性的初衷。此外,罗晓东在《选考状态下浙江物理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思考》中提及了一系列物理学科在面临选考制度生成的问题,笔者14年经历过一轮选考状态下的高一物理教学,赶进度成了工作的主旋律,他们牺牲了坚持多年的实验、启思、引探的教学模式,基本放弃了作业及习题的分析和讲评,互动有趣的物理课堂重新被 “满堂灌”抢占,一些教师无奈感叹道:“我自己都讨厌现在的物理课”。浙江选考科目两次考试的时间间隔是半年,无论是学校的教学资源还是考生的考试计划都不支持将“学考”拖至第二年4月,所以短期内上述情况难以改观.心理学有一种症候群叫“选择困难 综合症”,说的是成人面对“选择的可能性太多,了解的信息又很有限”的情形时,会因为压力和焦虑出现心理扭曲。“心智不成熟、缺乏自立意识,习惯于由他人为自己做决定”是我国初中毕业生普遍的心理特点,浙江的学生要在高一“大跃进”式的教学环境下做出客观理性的高考选择是非常困难的。除此之外,罗晓东还在文中具体地统计了物理和技术的选考人数以及赋分均值。请看下表

2015年选课人数

2016年选课人数

10月选考人数

满分人数

赋分均值

物理

568

428

548

12

84.8

技术

57

168

48

28

94.3

从上表可知物理学科的选课人数越来越少,反而作为非传统学科的技术选课人数越来越多,物理学科本身的难度再加上物理学科教学为了赶进度,失去了学科本身的趣味性,这些种种都是导致物理学科选考人数锐减的原因。再看满分人数物理是12个,而技术却高达28个,满分人数居然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这让视分数为命的考生如何再选物理,再看赋分均值,物理是84.8分,而技术则是高达94.3分,这就意味着选考物理的考生平均比选考技术的考生低了近十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高考,差了十分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这样一来,造成恶性循环,物理学科陷入越来越没落的局面。

  1. 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目录

[1]程琳.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走班走出的高中育人新格局[D].第一教育,2016.

[2]郭文昕.从高考改革看物理学习应试[D].四川:四川省乐山外国语学校,2017.

[3]张祖志张耀丹.稳中有变 体现高考改革原则——2016年高考北京卷物理试题评析[D].北京:北京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北京市陈经纶嘉铭分校,2016.

[4]罗晓东.选考状态下浙江物理教学的问题及思考[D].义乌:义乌市教育研修院,2017.

[5]物理学科的冬天来了吗[J].期刊,2017.

[6]焦新高考考生“弃物理”成趋势[J].期刊,2017.

[7]杨华.关于选择性教育在浙江高考改革中的思考与实践[D].平湖,平湖市教育考试管理中心2016

[8]刘希伟.关于浙江新高考改革的若干思考[J].杭州,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6

[9]丁红明.探物究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对浙江高考物理卷中比较思想的研究[D].平湖,浙江省平湖中学2015.

[10]蔡千斌.七选三背景下浙江高考物理试题的特点分析与教学对策[D].温岭:温岭市新河中学,2015.

资料编号:[280178]

摘要:浙江作为新高考改革的试点之一,新高考已经实行了三个年头。其中不乏叫好与喝彩之声,但是同样暴露出了很多不合理的问题,如学校排课问题,学生分班问题和选考科目学生数量出现明显的不均衡。物理选考考生人数呈断崖式减少。各科之间的选考人数也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技术也加入选考科目“七选三”的队伍。

关键词: 浙江新高考; 选考; 物理

一、文献综述

这次浙江新高考改革是新中国高考建制以来力度幅度最大的一次高考改革。改革一经实施便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乏一些质疑。浙江新高考制度通过赋予学生选择权而凸显出许多突破性价值。 由于高考制度本身复杂灵活,浙江新高考改革要进一步解决包括学生课业负担、选考科目确定及考试时间与考试影响、基于考试竞争不充分的区分度与竞争合理化问题等方面困难。 通过推迟选考及学考时间、减少考试次数安排,可以有效减少或缓解这些问题。 高考制度中存在诸多两难矛盾,相关改革的推进应当兼顾科学性与公平性。随着改革逐步推进,一些问题就逐渐浮出水面。

浙江高考改革必然会带动相关的一系列规则变动,胡晓红在《选择性-浙江高考改革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共同目标》中提到,浙江高考改革势必会推动高中新课程改革,两项改革的契合点就是选择性教育,高中选课为高考选考创造了条件,而高考选考也必定进一步促进高中的课程改革。但是因为没有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和尝试,造成了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并不同步推进,从而造成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任务还没有完全落实,新课程理念还远未成为自觉的行动。主要表现有:只围绕高考科目开设课程,弱化课改要求,挤压选修课程的课时;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空间不足;个性发展仍未得到应有关注,育人模式转型效果不佳;过度应试的局面尚未明显改变,学生学业负担仍未实质性的减轻。二是全员走班教学没有全部到位。选修课走班实施比较普遍,但必修课的分层走班教学没有得到较好的推广,总体感觉走班教学尚未得到全面的落实。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研究校本化分层处理各科必修、选修课程内容,制定分科分层教学要求;要建立完善选课制度,编制选课指南,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兴趣特长、学科学业基础、专业发展性向、大学招生要求自主选科目、选层次、选教学班级。三是建立和实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成为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高考改革不分文理,促使学生从文理分科学习转变为多选择跨文理的学习,必将唤醒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个性需求,从选课到选考、选专业、选职业,普通高中学校从高一新生进校始就要开设“高中学生生涯规划发展”相关课程,让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科学制定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鼓励并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制订个人高中三年的学科修习计划,合理确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考科目、层次和进度。这么多不合理的地方,作为旁观者都觉得实施起来会相当麻烦,更何况身处其中的老师和学生们,想必更是苦不堪言。

新高考带来的种种变革影响着课程改革的同时,对有些课程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名物理系的学生深有体会。物理这门课程在新高考下面临着巨大压力。有数据显示,自新高考改革实施以来,选考物理的考生大幅下降,2017年全省高考考生一共29.13万人,选考物理的仅有8万人。选考避开物理渐渐成为一种风气。许多家长和考生甚至觉得能不选物理就不要选。由此看来问题是何等的严峻。在《新高考“弃物理”成趋势》一文中写道,物理遇冷”的背后,隐伏着考生和家长反复的权衡与算计。相对于其他科目,物理学科比较难是主因。浙江的选考科目采用赋分制,这就意味着卷面分不是最终成绩,要根据考生卷面分在所有报考学生成绩的排名比例给出对应分数。考生基数越小,赋髙分越难,这就造成了选考人数越来越少的死循环。物理遇冷现象不仅会造成大量优秀物理教师资源的浪费。长远看来还会造成未来科技人才的断层式缺失。在刘希伟的《关于浙江新高考改革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也提到,现有的选考制度过于理想化,有许多高中的师资力量根本不可能让学生依照自身兴趣来选择选考科目,更多的是有选择地提供几种固定套餐供学生选择,有些学校甚至号召学生选择“全文”或者“全理”,并不是学校如何趋利避害,而是师资力量确实有限,无法提供七选三制度的全部选择,由此看来,新高考为了让学生以兴趣来选考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刘希伟还在文中提到,高考选考很大程度上成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拼,更成了一种策略上的较量,最后反而远离最初让学生发展个性的初衷。此外,罗晓东在《选考状态下浙江物理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思考》中提及了一系列物理学科在面临选考制度生成的问题,笔者14年经历过一轮选考状态下的高一物理教学,赶进度成了工作的主旋律,他们牺牲了坚持多年的实验、启思、引探的教学模式,基本放弃了作业及习题的分析和讲评,互动有趣的物理课堂重新被 “满堂灌”抢占,一些教师无奈感叹道:“我自己都讨厌现在的物理课”。浙江选考科目两次考试的时间间隔是半年,无论是学校的教学资源还是考生的考试计划都不支持将“学考”拖至第二年4月,所以短期内上述情况难以改观.心理学有一种症候群叫“选择困难 综合症”,说的是成人面对“选择的可能性太多,了解的信息又很有限”的情形时,会因为压力和焦虑出现心理扭曲。“心智不成熟、缺乏自立意识,习惯于由他人为自己做决定”是我国初中毕业生普遍的心理特点,浙江的学生要在高一“大跃进”式的教学环境下做出客观理性的高考选择是非常困难的。除此之外,罗晓东还在文中具体地统计了物理和技术的选考人数以及赋分均值。请看下表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