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自动化生产领域的核心装备。作为综合机械、电子、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控制技术等多种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复杂智能机器[1],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焊接、上下料、磨削抛光、搬运码垛、装配、喷涂等作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此外,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大国,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强国战略行动纲领,而工业机器人则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催化剂[3]。因此,针对机器人控制技术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复杂工业生产、医疗、军事等领域要求,单机器人已经明显无法满足需求,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多机器人协调系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单机器人相比,多机器人具有更高的刚度、精度、承载能力和灵活性[4],同时也带来了系统协调运动复杂度的增加[5]和控制问题的增多,例如负荷分配、路径规划[6,7]等。本文将针对机械臂协调系统建模、控制策略两个方面进行重点阐述。
2 双机械臂建模分析
为了对多机械臂进行协调控制,首先需要进行建模,建模的重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2.1 运动学建模
运动学建模主要研究机械臂的运动特性,如位置、速度、加速度及它们的高阶导数,而不考虑机械臂产生的运动的力和力矩,重点在于正逆运动学的求解[8]。
D-H方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建模方法之一,是在1955年由Denavit和Harterberg提出,总体思想是给机器人每个关节指定坐标系,通过齐次坐标平移和旋转变换确定相邻坐标系变换关系,最后结合所有变换就可以确定机器人基座与末端关节之间的总变换[9]。文献[10]中根据D-H法建立机械臂运动学模型,通过用MATLAB机器人工具箱对模型的正运动学、逆运动学、轨迹规划进行验证与仿真,得到了各关节的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但是传统建模方法只包含x与z轴运动,不涉及y轴运动,研究者们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尽力弥补其缺陷,如文献[11]针对自行设计开发的五自由度机械臂模型,根据机械臂运动学原理,提出了用改进的D-H方法建立机械臂各关节坐标系,从而推导出了五自由度机器人机械臂运动学数学模型,并得出了相应的数学表达式;文献[12]介绍了指数积(the product of exponentials (POE))模型,并提供了一种将POE参数转换为D-H参数的分析算法,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直接利用已有的制定好的D-H算法或者用POE参数对D-H模型进行补偿校准;文献[13]描述了经典D-H方法和改进D-H方法的几何表示,建立起了两个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相应的变换矩阵;文献[14]基于修正的D-H模型(MDH)和微分变换关系推导出机器人实际几何参数标定的完整表达式,提高了机器人的位姿描述的精度。
2.2 多体动力学建模
动力学建模的目的在于研究物体在三维空间中位置、速度、加速度和力的变化情况,包括多刚体动力学和多柔体动力学[8]。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