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献综述
1.1桂花概述
1.1.1桂花的生物学特征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Thunb.)Lour)为木犀科(Oleaceae)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2米。树体无毛。叶革质,单叶对生,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4-10cm,先端急尖或渐尖,全缘或上半部疏生细锯齿。花序簇生叶腋或聚伞状,花两性,花冠白色至橙黄色,浓香,近基部4裂。核果椭圆形,长1-1.5cm,熟时紫黑色[1]。花期9-10月,果翌年4月成熟。
1.1.2桂花的分布与价值
桂花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现长江流域广泛栽培,北方盆栽。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半阴,不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不耐干旱瘠薄,忌积水。萌发力强,寿命长,对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可用于厂矿绿化。常用的繁殖方法有扦插、嫁接、压条等。桂花四季长青,枝繁叶茂,秋日花开,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常作园景树,孤植、对植、或成丛、成林栽植。在古典厅前多采用二株对称栽植,古称“双桂当庭”或“双桂流芳”,与牡丹、荷花、山茶等配置可使园林四时花开。桂花的叶、果、根等均可入药,同时桂花也是名贵的香料,用桂花纯油配制的香精及加香产品,如桂花酒、桂花糕、桂花蜜饯、香水、香皂等等,畅销国内外市场[2]。
1.2桂花病害的研究现状
桂花树作为常绿芳香植物,是常用的景观绿化树种,在园林和庭院绿化中被广泛应用。近年来,桂花树病虫害发生普遍。经查阅文献,桂花常见真菌侵染性病害大多发生在叶部,如桂花叶斑病、桂花枯斑病、桂花炭疽病、桂花灰霉病等,轻则导致提早落叶,抑制树体正常生长发育,重则致使植株死亡,使桂花花量、观赏效果、经济价值大大降低。桂花病害主要有:由胶孢炭疽复合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引起的桂花炭疽病及桂花叶尖皱缩病[3,4];由木樨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osmanthicola Train.)引起的桂花枯斑病[5];由巴特勒小煤炱(Meliola butleri)、刺盾炱(Chaetothyrium spinigerum)和柑橘煤炱(Capnodium citri)引起的桂花煤污病[6];木樨生尾孢(Cerospora osmanthicola)引起的桂花褐斑病[3];紫卷担菌(Hlicobasidium perpueum)引起的桂花紫纹羽病[7];头孢藻(Cephaleuros virescens)引起的桂花藻斑病[8];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引起的桂花根结线虫病[9]及由链格孢菌[Alternaia alternata ( Fr.)Keissler]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的桂花叶枯病[10-13] 。
1.3桂花炭疽病的研究概况
1.3.1桂花炭疽病的症状及危害
炭疽病是桂花上经常发生的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真菌性病害,其发生严重时可造成桂花叶片的枯死、脱落甚至可导致整个树体的死亡。近年来,随着园林绿化的飞速发展,我国桂花的栽植区域越来越广泛,导致桂花炭疽病也愈发严重,病害的发生既降低了桂花的美化环境效果也给桂花种植产业和城市园林绿化等部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桂花炭疽病主要表现为在发病部位造成各种形状、大小、颜色的坏死斑,有的在叶、果病斑上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轮纹;在枝梢上形成梭形或不规则型的溃疡斑,扩展后造成枝枯[14]。叶部病斑初期为褪绿小点,扩大后呈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可达到叶面的1/3-1/2,中央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至红褐色,后期散生小黑点,也有排列成轮纹状,是病菌分生孢子盘。在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小黑点上分泌出粉红色黏液,是病菌分生孢子与黏液混合物[15]。叶柄发病时,病部变褐,向叶片发展,主、支脉逐渐变褐乃至整叶变褐坏死,发病后叶片和小叶不断脱落,严重时叶片全部脱落,枝条干枯而死。
1.3.2桂花炭疽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桂花炭疽病的病原菌根据以往的文献被报道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有性阶段是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侵染桂花的同时也可侵染杉木、柳、泡桐等多种植物的叶、果实、枝干,引起炭疽病,具典型的炭疽病的特征。全球范围内均普遍发生,由于其对农林经济重大的破坏性和其珍贵的科学研究价值,炭疽属真菌也被列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十大植物病原真菌之一[16]。 而根据最新的研究表明,胶孢炭疽菌是一个复合种,所以胶孢炭疽不仅仅是代表炭疽属其中的一株菌,而且是一部分形态相互类似的复合种,寄主范围很广,能够引起很多植物的炭疽病,其种下也有很多生理小种,表现出很大的变化幅度。
据文献查询,胶孢炭疽菌主要的形态学特征有:分生孢子大多数无色,多数单细胞,形状为椭圆形或棒形,两端钝圆,单孢,内多有2个油球,孢子大小为 9. 99-30. 38mu;mtimes;3. 55-7. 21 mu;m。当其分生孢子萌发的时候有可能会产生一个分隔,存在一个或者两个芽管,芽管从孢子的一端或者两端产生,顶端会随着时间发展形成不规则的褐色附着胞,最终会变为黑色。当胶孢炭疽分生孢子聚集成堆时会呈现淡红色至橘红色的极小型球状液滴;分生孢子梗大多数都不是很长,颜色是无色或只有基部褐色,一般都存在分隔[16];往往在分生孢子梗间,或在分生孢子盘边缘,会产生不定量的褐色至黑色刚毛,有时则没有刚毛。多年来,人们虽然都认识到该病对桂花生长有较大影响,但都以胶孢炭疽菌作为病原菌,但是尤其在国内,极度缺乏关桂花炭疽病病原菌即胶孢炭疽复合种分类的更为详细的报道和文章。
1.3.3桂花炭疽病的发病规律
炭疽病菌一般以菌丝体在落叶、落果或残留于树干的病叶、病果和病枝中越冬,有的还可以在芽鳞上越冬。此外,昆虫在传播中也有一定作用。通过带病的苗木和无性繁殖材料,有的甚至通过种子得以远距离传播。病原菌侵入寄主能力极强, 病菌可从自然孔、气孔、皮孔或者伤口侵入,亦可以直接侵入,由于侵入的途径不同,会影响到病程的长短,但一般炭疽病的潜育期较短,特别是叶炭疽病,在适宜的条件下只需几天,并不久产生分生孢子。因此,炭疽病通常都有再侵染。潜伏侵染对于炭疽属真菌来说是普遍存在的,一般以分生孢子萌发时产生的附着胞紧贴于寄主植物的表面,或以侵染丝在寄主角质层下、表皮细胞间隙或细胞内、气孔腔呈潜伏状态,待到条件适宜时重新活动,附着胞尖端形成侵染钉,随后再通过形成分生孢子盘,对植株进行重复侵染,引起发病[18]。桂花炭疽病的流行与多种因素有关,尤其与降雨关系密切,雨水偏多的年份发病也偏重,南方梅雨季节和北方雨季是病害高发期。还有桂花炭疽病也多发生在生长势衰颓的桂花上,在栽植密度大、通风透光差、土壤贫瘠、粗放管理条件下,所有有可能导致桂花生长发育不良的条件都会是桂花炭疽病病害发生的潜在性因素。
1.3.4桂花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1)在选择桂花园地时,应根据桂花生长发育的特性和生物学要求,选择气候、土壤条件适宜的地点。挑选良种壮苗,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精心栽植。栽植后要注意株间通风、透光、灌水、除草、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增强树势,注意树体保护,防止受冻或受伤,提高树体的抗病害能力。
(2)桂花炭疽病的防治要以预防为,要严格种苗检疫制度,禁止栽植有虫带病的桂花苗。加强栽培区病虫情监测预报,及早发现疫情及时处理。同时,利用和选育抗病树种和品种,避免品种单一化,起到群体抗病的作用。培育出抗病性的良种后进行繁殖,或于林内补植抗病优株,改善原有林分结构,也是防治桂花炭疽病中应注意的方面。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