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登科,王钊.基于MOD17A3的中国陆地植被NPP变化特征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8,27(03):397-405.
本研究表明。20O—-2015年中国大部地区(占79.9%)年NP变化趋势不明显,13.4%的陆地区域植被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仅17%的陆地区域植被NPP呈显著减少趋势,这与前人(侯英雨等)的研究结论“1982—2000年我国47%的陆地区域植被NPP显著增加”差异较大,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陆地植被NPP的变化格局发生较大变化。
[2] 朱丽亚,孙爽,胡克.西辽河流域植被NPP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广西植物,2020,40(11):1563-1574.
不同植被类型NPP均值大小排序为针叶林gt;灌丛gt;栽培植物口阔叶林gt;草旬gt;草原,针叶林的NPP均值最大,草原的最小,其余植被类型的NPP均值相差不大,说明固碳能力较强的植被为针叶林,主要是因为针叶林为常绿植物,在一年中生长差异不大,光合作用较强。不同植被类型NPP总量及均值存在一定波动,整体变化趋势与植被NPP的年际变化相一致
综合来看,近16年来在西辽河流域内,温度和降水与植被NPP的相关系数均表现出正相关性大于负相关性,表明区域气候环境有利于植被生长,空间分布上,植被NPP和降水的正相关区域的面积高于NPP与气温的正相关区域面积,且相关性更显著,说明降水对植被NPP的影响范围比气温大,降水是影响植被生长与活力的主导因素,与区域NPP关系极为密切。相关性不明显的区域可能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3] 张凤英,张增信,田佳西,黄日超,孔蕊,朱斌,朱敏,王益明,陈喜.长江流域森林NPP模拟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J/OL].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
研究发现,1982—2013年长江流域森林NPP总体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趋势,其空间变化与水热条件分布格局相一致,此结论与之前关于长江植被NPP的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一致,即1981—2000年长江流域植被NPP的空间分布大致呈现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递增的趋势。
气候因素是影响植被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森林生产力的时空动态格局和分布起着重要作用。1982—2013年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森林NPP与气温和降水呈正相关,气温与森林NPP的相关性比降水与森林NPP的相关性强,温度对森林NPP的影响范围比降水大,说明气温是影响长江流域森林NPP的主导因素。一些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4] 张凤英,基于遥感和LPJ模型模拟的长江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格局及驱动力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2020:1-7.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