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气候变暖是如今最严重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对自然经济和人类生活都造成了重要影响,而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大气中的CO2、CH4和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其中CO2对增强温室效应的贡献率最大,约占60%,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
盐碱土是在各种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盐类直接参与土壤形成过程,并以盐(碱)化过程为主导作用而形成的土壤。土壤CO2的排放主要受到土壤的理化特性、土壤水热条件、气候条件以及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措施等诸多重要因素的多方面综合影响,pH和盐分含量是影响滨海盐碱土CO2排放的重要因素。
有机物料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有机物料因自身有机质含量较高,其分解时会产生较多的温室气体;另一方面,有机物料能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农田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人工源,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直接或间接的引起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温室效应。氮肥则可以通过改变土壤C/N比来影响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深入研究有机物料及氮肥添加后土壤CO2的排放变化,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对农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温室效应的有效控制都大有益处。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破坏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农田土壤则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据报道,大气中 20%的CO2、70%的CH4和90%的N2O来源于农业活动及其相关过程。
秸秆作为农业活动的必然产物,进行秸秆还田是目前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同时,秸秆还田也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学者对其产生的影响有不尽相同的结论。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秸秆还田方式、还田量、还田深度及还田年限、还田配施化肥、还田耕作措施等方面。
秸秆还田方式影响农田土壤周年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和累计排放量,但不能改变源/汇功能,同时也显著影响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GWP)。在李新华等[1]研究中表明,当设置三种不同还田方式,秸秆直接还田(CS)、 秸秆-菌渣还田(CMS)和秸秆过腹还田(CGS)时, CS和CGS处理均增加周年CO2累计排放量,CMS处理则与之相反;在影响温室气体的GWP上,不同的时间尺度下,GMS下的农田土壤周年GWP均是最低,采取秸秆-菌渣还田方式有效降低该区域条件下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减缓全球变暖趋势。
有研究发现秸秆还田深度对温室气体排放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的还田深度发现当秸秆深还至30-40CM时能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增加作物产量,一定程度上延缓全球增温趋势[2]。有报道也发现,不同的秸秆还田年限下,短期全量秸秆还田有助于降低总体温室气体排放,长期进行秸秆还田后降低幅度会逐步减小,但长短期秸秆还田措施之间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差异不显著[3]。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